作為一個上海學者,很榮幸地擔任了本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評審委員,並因而再次參與了由澳門基金會等機構組織的學術活動。
20多年來,澳門基金會一直大力支持研究澳門的課題,成為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柱。以往三屆的獲獎成果中有不少曾獲得基金會的資助,或發表於基金會主辦的刊物之上。本屆參評的不少成果也是如此。澳門基金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一起舉辦優秀成果獎,是促進澳門學術事業發展的又一積極措置。
評審委員的履職期極為短暫。擔任評委,最重要的操守,應該是公正。履職之初,首先是感到高興。看到參加此次評獎的只是三年間中外學者主要是澳門和國內學者有關澳門研究的出版物,其總數就達300來種。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澳門問題開始受國人關注之際,能從中國所有圖書館查閱到的古今中外有關澳門的著作、論文總數,也遠未達到這一數量。同時,從總體而言,較之以往的著述,現今成果的質量也已有很大的提升。不過,此種情況也使評審委員的工作頗為困難。除了少數比較突出或明顯較弱的成果外,大多數成果均係對各自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的產物,它們各有千秋,難分伯仲,要在不長的時間裡通過打分來界定高下,實非易事。由於質量較高的成果為數較多,經評審委員評分而獲獎的成果,自然各有各的精彩,但因獲獎成果的等次和數量在申報之前已經限定,不能在評審時予以變動,致使一些頗有亮點的成果只能與獎項擦肩而過。作為評委,與成果的作者一樣,也為此而惋惜。
鑒於上述情況,建議繼續完善評獎辦法和評獎標準,包括可根據申報成果的數量和質量適度調整獎項的等次和數量。同時,似可借鑒中國內地之辦法,對於長期在澳門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年長學者,特設榮譽性質的獎項。
最後,預祝日後有更多研究澳門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問世,並有更多的優秀成果通過這一獎項獲得應有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