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以其文化的多元和厚重而向為學人所注目,然其人文社科研究的繁盛,則始於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1999年澳門回歸前後形成一個高潮。其時,不僅澳門本土學者奮起自強,紛紛投身澳門研究,來自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也聚集澳門,特別是與澳門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廣東社科界,出於“同文同種”的特殊血緣和地緣關係,積極與澳門社科界攜手合作,全方位探索澳門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法律等現實和歷史問題。經過學界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大批優秀成果展現在世人面前。促成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問世,亦為澳門的社科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從2004年11月正式啟動,至今已舉辦至第三屆。首兩屆由澳門基金會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合辦,首屆接受自1994至2004年間的研究成果申報,共收到600份的著作及論文,獲奬作品共63份,其中澳門學者佔26份,其他地區佔37份;第二屆接受自2005至2008年間的研究成果申報,共收到339份作品,獲奬作品共50份,其中澳門學者佔28份,其他地區佔22份;今屆加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作為合辦機構,接受自2009至2011年間的研究成果申報,共收到395份作品,獲奬作品共56份,其中澳門學者佔39份,其他地區佔17份。
透過探視“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歷程,我們可以瞭解澳門研究的發展和變化:
第一,研究成果不斷湧現。第一、二、三屆時間跨度分別為十、四、三年,申報量依次為600、339、395項。
第二,澳門本土學者的成果申報、獲獎比例逐屆上升。如至第三屆澳門學者成果申報數和獲獎數均約佔總數的70%,成了澳門研究的主要力量。
第三,影響不斷擴大,申報和獲獎學者從澳門和內地擴大至國外,主辦機構從兩個增至三個。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設立和評審,是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而更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於對澳門研究的縱向推進和橫向拓展。首先,“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不限本地學者申報,而是對全球學者敞開大門,只要是研究澳門的成果都可申報,實際上是宣傳澳門研究的活廣告,讓更多人瞭解、關注、投身澳門研究。其次,每一屆評獎是對這一時期澳門研究成果的檢閱和總結,反映了其時澳門研究成果的量與質,為今後研究的縱深發展提供參照。第三,激發人們的參與熱情和研究激情,從而壯大澳門研究的隊伍和力量。
展望“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未來,有兩點建議:一、提升級別,升格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獎,讓其更具權威性和影響力;二、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評獎辦法(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