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澳門日報 25/08/2015
由澳門書法篆刻協會主辦的“久遠的記憶——寧夏岩畫特展”,昨日假教科文中心展覽廳開幕,為首次境外展出寧夏回族自治區岩畫研究中心提供的六十幅岩畫拓片,讓澳門居民一睹岩畫獨特誘人的魅力,更由此豐富大眾對岩畫的瞭解和認識。
展覽由興文雅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岩畫研究中心協辦,獲澳門基金會贊助。開幕式昨日下午六時半舉行,立法會議員崔世昌、中聯辦文教部處長級助理邵彬、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鍾怡、民署管委會委員馬錦強、文化局文化活動廳長楊子健、寧夏岩畫研究院院長李彤、頤園書畫會會長崔世平、澳門日報常務副總編輯黎勝培、教業中學校監尹君樂、澳門書法篆刻協會名譽會長姚繼光、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黎鷹及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蕭春源出席主禮。
遊牧民族藝術畫廊
蕭春源致開幕詞說,岩畫是世界性的人類遺產,是遠古時代先民於深山石崖壁面或洞穴岩石上磨刻、淺刻、繪畫,記錄了當時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狩獵、放牧、節日、農業等,亦反映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祭祀等,是一部描繪在岩畫上的史書。中國岩畫分佈在南北方及沿海一帶地區,北系尤以寧夏賀蘭山為代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岩畫分佈綿延數百公里,儼然是遊牧民族生活歷程的藝術畫廊,令人嘆為觀止。
這次為澳門首次、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岩畫研究中心首度在境外展出該區六十幅岩畫拓片,內容涵蓋人面、羊、虎、牛、紋飾符號、狩獵等圖案,讓人們欣賞到岩畫獨特誘人的魅力。此次展覽後,有助推動大眾對澳門岩畫的關注、發掘、保護和研究。
李彤坦言展覽從○五年籌備至今,可謂“十年磨一劍”,與協會會長蕭春源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分不開。岩畫是石刻上的史書,記錄先民的所思所想及當時的生活狀況,比文獻更真實、更客觀、更準確。未來爭取用科學手段,確認不同岩畫的準確描繪年代與創作時期。
關注歷史保育文明
中心特從一百多幅岩畫中精選出六十幅來澳展出,公諸同好。綜觀這批寧夏岩畫,可從側面瞭解到岩畫的發展史與軌跡,體裁豐富多樣。寧夏岩畫點共有三十多處,以賀蘭山岩畫最富盛名,因種類繁多,具亮點。岩畫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自然消耗,這是世界性的難題,人們能做的只是竭力減少人為破壞。展覽以“久遠的記憶”為題,於小小展廳展出早自春秋戰國、近至元朝的不同圖案岩畫,精彩紛呈。所拓下來的岩畫到若干年後,就成了文物。
李彤參考本澳文獻得悉,離島區昔日曾出現過漁船、棋盤及排列有序的圈狀圖案等岩畫,惜隨著城區不斷發展已被破壞,如今只能在文獻中一窺其貌。希望透過寧澳合作,引發更多人關注寧夏及澳門的岩畫歷史。
儀式後,李彤與姚繼光向澳基會贈送岩畫,鍾怡代表接收。展期至本月廿六日。
相關連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08/25/content_1023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