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牛房倉庫藝術團體主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阡陌之間——社區環保藝術展”,早前假市政牧場(舊牛房)開幕。活動以環保為主題,特邀十一名來自各領域的當代藝術家逾五十件環保創作,藉此呼籲大眾多關注環保,喚起對大自然的關懷與愛護。
受疫情影響,當前所有藝文場館暫未能對外開放。有見及此,部分參展者透過各自平台與各界分享創作。其中,“九○後”青年藝術家官宏滔特別帶來三幅數碼攝影作品及一件大型裝置《塑山》,闡述踐行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污染世界進行反思。
官宏滔為搜集創作素材,曾冒雨蹲在橫琴“再生資源迴圈利用中心”戶外一角落,清洗兩天回收的塑膠瓶子,其後帶着這些瓶子返回澳門,玉成展覽。官宏滔說,當初接到主辦方邀請時,相當榮幸,馬上想到結合自己之前完成的環保系列作品《色山》,再進行綜合創作,大膽嘗試用塑膠瓶堆積出一座“山脈”,命名《塑山》,是其近年重要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之一。
談到垃圾分類,官宏滔表示全力支持,認為要完善垃圾分類,必須全社會共同推動,形成合力。身為本土藝文工作者,應自覺承擔在藝術、文化推廣方面的使命和責任,做好垃圾分類,對其個人乃至整個國家,都非常有意義。
要完成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塑山》,大前提是採用大量的塑膠瓶子。他談到創作過程,特別是要採集大量塑膠瓶子,花了不少時間和心血,創造過程更是曲折。他嘗試過海邊撿拾,亦翻開過垃圾桶,但都行不通。更有人建議他直接購買大量飲料和礦泉水,但很快被他否決。如果為了創作而購買大批現成品,等於浪費,違背了傳達環保訊息的初衷,即使呈現效果或概念再好,也不是真正的環保藝術作品。他希望整個作品採用大批使用過的塑膠瓶,從而展現垃圾分類可回收物的迴圈價值,向大眾尤其年輕一輩傳播環保理念。
近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致力向琴澳居民傳播垃圾分類理念,舉辦過一系列內容豐富且形式新穎的主題交流活動,並通過全媒體推出系列宣傳報道,反應正面。他提及最初準備創作素材一籌莫展之際,想起了橫琴再生資源迴圈利用中心,認為可以通過他們的幫助,廣泛收集塑膠瓶,於是拜託朋友取得該中心聯繫方式,雙方隨即溝通。他提出回收大量塑膠瓶的訴求,獲該中心積極回應並協助,他對此十分感恩。
官宏滔回想到達橫琴再生資源迴圈利用中心現場後,直言所見到的塑膠瓶比想像中乾淨得多,各類可回收物分區、分流處理,系統有序。工作人員很熱心,不僅給他介紹中心日常運作,還問詢他是否需要協助清洗收回的塑膠瓶。得悉其創作主題及目標是為宣揚環保訊息,表示願意全面配合,更希望他未來能夠在橫琴不同地方展示類似的公共藝術,提升大眾分類意識。
官宏滔坦言,過去對垃圾分類了解不多,但親身來到橫琴再生資源迴圈利用中心後,對分類工作有了更深入的體會,開闊了眼界。現場所見,中心人員會把收回來的塑膠製品、泡沫箱、大件垃圾、園林垃圾等實施專項分流處理,達至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自從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塑山》亮相後,獲社會廣泛關注和公眾認可,他對此感到意外,承諾未來會做得更好。
《塑山》特點在於採用數百個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塑膠瓶搭建而成,折射出社會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對塑膠瓶的使用頻率。更重要一點,透過將藝術與生活垃圾相結合的形式,喚起社會大眾對白色污染的反思,呼籲大家齊齊行動,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為保護大自然奉獻各自的力量。
大自然的樹是綠的,但作品裡的樹是五顏六色的,因被污染了,也被輻射了。如果喜歡真實的自然,不希望它變成這樣,就要好好保護環境。有人可能喜歡這種視覺上混亂的美,那就要讓他們知道喜歡的是藝術作品,而不是希望世界變成這樣。在澳門土生土長的官宏滔強調,其創作一直跟時代和環境緊密相連。早年在美國麻省大學達特茅斯分校攝影專業畢業後,他在當地創業成立了傳媒公司,後因疫情影響,毅然返澳,並將公司落戶深合區。近年,出自其手的《連城》、《色山》等一系列以“一國兩制”、“琴澳融合”、“人與自然”為主題的作品,大獲好評,遠超預期。
官宏滔有感而發稱,疫情讓他充分感受到祖國懷抱的溫暖,站在深合區的歷史大舞台上,他會更珍惜創作的機會,未來推出更多與琴澳融合、環保相關作品,促進兩地社會文化深度融合,喚起大眾對環保的關注和思考。未來的創作仍會將環保貫徹到底,深覺任重道遠。
隨着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不斷深化,當前深合區湧現一批為垃圾分類、環保事業貢獻力量的“時尚先鋒”,包括官宏滔在內,各人用自己所學所感所知,在專業領域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現時,深合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探索“樹起一個點,帶動一大片”的宣傳新路徑,將持續挖掘這些“時尚先鋒”典型事蹟,利用“小我”力量推動更多人以積極心態參與垃圾分類,促進社會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氛圍,讓琴澳居民共建共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合作區。
消息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7/08/content_1608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