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的“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亞洲新人文聯網學術硏討會,昨日上午在本澳舉行第二輪圓桌會議,邀請內地、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及本澳等國家及地區多名歷史學者與會,希望透過討論交流,把“澳門歷史城區”這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及澳門深厚的歷史文化推廣至各地。
硏究澳文化遺產與記憶
亞洲新人文聯網由臺灣中央硏究院明清硏究會發起組成,除深入硏究明清兩代文史哲、政經、宗敎各方面外,藉組織各類學術活動,鼓勵各地學術團體多溝通、相互切磋。首輪硏討會日前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分五個單元圍繞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硏討。主辦方昨日上午九時半假澳門理工學院綜合樓六樓會議室舉行第二輪圓桌會議,獲澳門基金會協辦。
移師來澳舉行的第二輪圓桌會議,主題為澳門文化遺產與記憶硏究。澳門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致歡迎詞時,期望日後舉辦更多同類硏討會,促進澳門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臺灣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副硏究員沙培德與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敎授葛兆光等先後在會上發言。
冀傳承弘揚澳文化傳統
吳志良表示,自二○○三年澳門博彩業開放以來,加上“自由行”政策的實施,澳門社會經濟近年持續高速增長。目前,已從半開放到全面開放、從低度競爭到高度競爭、從低度發展到高度發展、從低度整合到高度整合、從傳統到現代等方面不斷邁進,更伴隨全球的、區域的、國家的、地方的環境變動加速演進。旣為澳門的發展和現代化帶來契機和動力,同時衝擊澳門原有的文化傳統,衝擊澳門社會原有的和諧格局,驅動澳門文化從低度和諧走向高度和諧。
他指出,在此跨越式發展進程中,期間的矛盾必將激化,局部的衝突不可避免。不過,作為居民和人文學者,依然期望澳門社會不同而和、和而不同、兼容並包的傳統可以盡可能地保存、傳承和弘揚,為澳門新時期的開放改革和現代化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從學術角度看中國文化
鄭培凱發言中讚揚澳門當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成績顯著,很多具本土多元文化特色的“集體記憶”不被磨掉,中西歷史建築依存。長期以來,澳門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仍積極發揮世遺優勢,拓展本地文化旅遊,配合整體經濟發展。相比之下,香港為拓展城市空間,早已不惜拆掉很多歷史建築,甚為可惜。
沙培德認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處理好人與傳統文化的“集體記憶”十分重要,這是一種高度的挖掘文化策略。倘人們沒有“記憶”,就沒有共同的歷史,也就沒有共同的文化。
葛兆光建議從周邊看中國的歷史文化。他認為要重新審視中國文化,應從學術硏究角度出發,不應總站在政治領域的立場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期間,與會者分別闡述各所屬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發展趨勢,並對澳門未來應如何宣揚歷史文化遺產的推廣策略提供參考意見。明年的學術硏討會將移師北京大學舉行。
(來源:二00六年七月一日澳門日報)
保護世遺須兼顧外圍環境
昨日參加“中外文化與歷史記憶”學術硏討會的與會者,均不約而同讚揚澳門的“文化肌理”保存良好,當局具有保存城市中西歷史建築的長遠目光。有本澳歷史學者建議,政府固然要保護好歷史城區內的世遺建築,還須關注城區以外的街巷及特色建築,使城區內外環境達至和諧,有利配合城市的整體規劃。
學者讚揚保護工作
來澳參與硏討會的海內外歷史學者,參觀了澳門多處世遺景點,深入了解本地的文物古蹟乃至文化發展。他們讚揚澳門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廣大居民的保護文物意識亦得以提升,文化部門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使不少中西古舊建築能保持原狀。
有內地學者指出,由於歷史原因,澳門具備兼融世界各地文化的特質。時至今日,從城市建築風貌及人文風情來看,仍蘊含多元化的“集體記憶”。同樣,過去有不少歷史專家或學者以不同文字記錄小城,從不同領域探討澳門的傳敎士歷史、墓園乃至不同時期居民的生活習慣、民間風俗及建築特色等,至今完好留存不少珍貴文案,都是十分難得的澳門硏究史料。
倡設文物諮詢機構
“澳門歷史城區”去年七月中旬獲聯合國敎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活生生地展現了澳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景觀。有本澳歷史學者指出,澳門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澳門的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國際認同,本土的多元歷史文化同樣得到認同。認為當局做好文物保護,可更好彰顯中西古舊建築的文化價値,能吸引更多遊客來澳觀光,直接刺激整體旅遊消費。但要言明,兩者必須取得平衡,不應只顧經濟發展而忽視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建議當局除保護好歷史城區內的世遺建築外,同樣要關注城區以外的街巷及特色建築,使城區內外環境達至和諧,這有利配合城市的整體規劃。
另有學者指出,澳門當前欠缺明確的保護文物機制,建議當局考慮組織一個由文物專家與民間人士共同組成的文物諮詢機構,就長遠保護文物景區提供專業意見。
(來源:二00六年七月一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