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移師澳門隆重舉行
21/05/2014

由本會、香港《明報月刊》、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作家聯會主辦,澳門大學、中西創新學院、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及香港電台電視部合辦的“第二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華文文學在世界的傳播”於5月19日在香港揭幕後,約二十位來自兩岸四地及海外的作家及學者於翌日移師本澳舉行總結座談及閉幕禮,客觀剖析華文文學的傳播及發展前景,吸引了眾多文學愛好者到場參與。


講座會議總結及閉幕式於5月20日下午三時假澳門大學氹仔校區中葡樓105室舉行,由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李孝悌,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壽桐主持。


吳志良致辭時表示,隨著澳門眾多文學愛好者逐漸在華文文學界嶄露頭角,澳門文學在華文世界也較以往佔據重要位置。澳門曾經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也是世界文學走進中國的必經橋樑,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代港澳台文學一直被作為華文文學的分流或支流進行研究,希望透過講座的討論,共同討論和釐清華文文學的概念,將港澳台文學融入中國文學、華文文學的主流, 合流後再向世界傳播,並寄望“澳門文學”能不斷提昇,爲華文文學走向世界繼續發揮先鋒作用。


會上,多位嘉賓都進行了精彩發言,暢談華文文學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的出路,以及澳門文學的生態與前景等議題。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副局長姚京明表示澳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作品也較其他地方的文學作品更為包容多元。小說家黃春明認為澳門雖小,但寫作並不在乎於所處地方的大小,更重要是作者能否從本地出發,善用豐富的文學素材。著名作家陳丹燕和廖偉棠、中山大學中文系謝有順教授分別探討洋涇浜英語與城市書寫、邊緣文學與文化傳播、文化輸出與文學和電影等的關係。而《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廖子馨認為澳門文學要傳播到世界,先要做好本地傳播,建議政府可編製本地文學佳作為參考書籍供中小學校應用,並獲與會者一致肯定。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李孝悌、客座教授鄭培凱,以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張雙慶高級榮譽研究員作總結時指出在新時代、新格局下,本土文學更應先立足本土,獲得所在地區的認同和肯定,這樣的作品自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跨越地域界限而廣為流傳。全球一體化浪潮下的華文文學創作不只是挑戰,也是機遇。


是次講座邀請了多位著名詩人、作家、教授聚首一堂,陣容鼎盛,其餘出席的嘉賓包括作家須一瓜、曹疏影,深圳作家協會主席李蘭妮,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年玲,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劍梅,香港大學客座教授黃子平,台灣佛光大學教授黃維樑,以及李觀鼎、楊秀玲、莊文永等本澳作家赴會交流。


圖片集


相關視頻

第二屆兩岸四地華文文學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