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澳門基金會、澳門社會科學學會聯合主辦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於1月11至12日在深圳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七十多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 全力打造世界最強灣區”的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成果纍纍 逾30多所高校參與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下稱“社科聯”)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李翰敏致辭時表示,1988年以來,從早期的粵澳關係研討會,擴展到粵港澳學術研討會,再到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研討會,社科聯迄今已組織了32場研討會,出版了9部論文集。今年研討會共徵集到論文120篇,其中70篇論文和研究報告參加此次交流,內容範圍擴大到金融、經濟、財稅、科技創新、產業協同發展以及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公共管理、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作者覆蓋灣區30多所高校教授。可見,研討會聚集了大批關心大灣區建設、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專家學者,凝聚三地智慧,相信其將對推動粵港澳創新合作,服務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大公報副總編輯韓紀文表示,粵港澳地緣相近,人緣相親,三地社科界一向保持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專家學者秉承“敢為天下先”的南方精神,緊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脈搏,為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提供了大量前瞻性研究支撐。此次研討會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信與會專家學者會提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研究成果,為大灣區的繁榮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作出新的貢獻。
多層次合作培育創新力量
澳門學者代表澳門社會科學學會理事長關鋒建議三地社科界可考慮多層次的合作研究項目,就大灣區一些重要社會經濟課題開展一系列研究,發揮民間學術團體的優勢和力量。他指出,目前深圳在整個大灣區發展成績亮麗,是在高端科技中的5G網絡、人工智能、信息產業等處於領先地位,發展勢頭令人鼓舞,其發展經驗亦可供灣區其他城市學習及借鑒。
研討會上,廣東省政府參事、中國體改研究會特聘研究員陳池,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向曉梅,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廣州大學教授、廣東華南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張仁壽先後作主題發言,分別就深圳先行示範區培育灣區創新強大動力源、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的機制與路徑、醫療衛生與健康領域合作等發展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交流。

“2020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全體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