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2019年12月2日,中新網
回歸將滿20周年之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日前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1980年代以來,澳門知識界整理、出版文獻檔案并作大量研究,拿回歷史話語權,這項工作很重要,助力特區形成了新的政治共同體價值觀。
近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經驗受到海內外多方關注,帶來不少認真的討論。
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澳人治澳”、把握好“一國”和“兩制”的關系、適度開放博彩業、改善民生、發揮著強大職能的社團網絡等,是澳門20年來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除此,吳志良在澳門基金會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時補充了一項重要經驗——在歷史的研究、解釋方面,澳門知識界拿回了話語權。
關于澳門歷史,吳志良告訴記者,長期以來中葡史學界各說各話。1980年代起,澳門知識界開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歷史文獻檔案,希望還歷史以原貌,帶著家國觀念做了大量研究。他說,后來,我們就發現,歷史話語權其實也等于政治話語權,解釋了什么是正確的、真實的、客觀的、科學的。“澳門把歷史的話語權拿回來了,這項工作很少人提起,但非常重要。”
吳志良認為,它使得澳門人甚至在回歸之前,就清楚地認識到澳門與國家、與世界的關系;不會似是而非地認為,澳門和內地是一種隔離關系,覺得“我跟西方很親近”。他說,中國這個地方(指澳門)只是因為一個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才跟西方有了接觸,有了較強的世界性,但這不等于它是西方世界一部分。
回歸后特區形成一個新的政治共同體,吳志良指出,澳門需要新的價值體系。拿回歷史話語權,對于這個價值體系的建立有直接幫助,社會的主流民意、主流價值得以建構起來。
“這有什么好處?”他強調,一個社會形成了主流價值,這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論,避免社會的撕裂。
吳志良說,縱觀現當代反帝反殖民運動,很多新生政權的政治發展都不是很順利。原因就是沒建立一個自己的知識體系,殖民者建構的知識體系與被殖民者的認識角度,即使不完全對立,也是截然不同的。組織新的政治共同體時,即使只是部分接受原有知識體系,也要面對內部的政治對抗,繼而影響經濟、民生,整個發展都不順利。
吳志良認為,經過幾百年風浪,澳門人從骨子里認同“國家好,澳門才會好”,知識界關于澳門歷史的研究、解釋也起了很大作用,讓這種經驗在澳門薪火相傳,繼承下來。他說,如果愛國的基礎是牢靠的、愛國者的主體是鞏固的,那么“一國兩制”的實踐過程即使有起有伏,但大方向不會改變、犯錯的幾率就小。“澳門的成功,其實成功在這里。”
吳志良學歷史出身,在大學教授歷史課程,他主持的澳門基金會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編輯本地歷史文化叢書。記者采訪時獲吳先生贈送作品《悅讀澳門》一書;當中《回歸本真,親近歷史》一文,回顧了澳門基金會自2005年開始籌備、數十位澳門史學者組成的國際團隊共同撰寫《澳門史新編》的過程。
他寫道,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歷史是當地居民創造,唯有通過居民的講述、闡釋,歷史才更具本真性。《澳門史新編》一改以往由非本地人主導話語權的狀況,為建立澳門歷史新的解釋體系創造了一個良好開端。澳門曾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解釋這座城市和社會發展史,使澳門在中國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發揮更大作用等方面,澳門史學界仍然任重道遠。(完)
回歸將滿20周年之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日前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1980年代以來,澳門知識界整理、出版文獻檔案并作大量研究,拿回歷史話語權,這項工作很重要,助力特區形成了新的政治共同體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