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皮
若在澳門推廣“公共空間詩歌”,可考慮在公園、巴士站、港口甚至旅遊宣傳單張上展示,不一定局限於詩歌,也不必局限於本土作家和詩人。甚至不囿於文學,可涵蓋書畫、攝影、設計及文創的其他類別,互相結合,透過對公共空間及其閒置資源的適當利用,營造城市的文化品位之餘,對本地創作者也是一種支持。
這當然需要民間的構思推動,也需要政府的助力,否則在尋找合作單位及宣傳上都事倍功半。當然,這裡說說簡單,真要實施起來,就不是幾個人可以靠工餘時間處理得了的。
如果說在澳門推展“公共空間詩歌”只是空中樓閣,那麼,現在正在進行中的“閱讀推廣計劃”,則可以說是澳門文學進一步介入社會的“實戰版”了。“閱讀推廣計劃”由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合辦,首次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舉行,邀請澳門作家走進校園開講,與中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和寫作經驗,鼓勵學生主動閱讀及寫作。由於效果好,今年再接再厲,藉舉辦“第二十一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東風,組織作家再次走進校園。
小弟“車邊”也是講者之一,今年有幸繼續受邀。去年我在仔一間中學分享了我如何喜歡上閱讀,又如何愛上寫作的經歷。我前前後後也曾在不同學校主講過題目相近的講座(有時側重於寫作,有時側重於閱讀),但那次卻是規模比較大的一次,記不得有幾多人了,反正就是數以百計,教師也不少。大部分學生都很專注,看到他們一些人雙眼透發出思索的目光,我知道講座算是有點成效了,即使不能令多數人開始閱讀,也起碼能激發起幾個人的求知慾,只要有求知慾,對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是有幫助的。那次講座,我收穫很大的滿足感。
“閱讀推廣計劃”一方面讓學生接觸閱讀和求知的領域,另一方面也是澳門作家推廣自己的機會,俗套點說一句就是“雙贏”。澳門文學一步步走進社會,擴大感染力,澳門作家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我為能參與其中而感到自豪。(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