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組 社科類 一等奬 胡國年 對“生存之道”的好奇 ──《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讀後感
- 公開組 社科類 二等獎 郭濟修 探究澳門歷史的新路 ──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
- 公開組 社科類 三等獎 胡月圓 文字知識中尋樂趣──讀鄧景濱的《語林漫筆》
- 公開組 文藝類 一等獎 陳國鑣 人間天地有眞情──《有情天地》讀後感
- 公開組 文藝類 二等獎 王曉婷 滄海變桑田──讀《澳門四百年詩選》
- 公開組 文藝類 三等獎 張愛華 反映澳門生活美好的一面──《澳門散文選》讀後感
- 學生組 社科類 一等獎 尤俐 讀《澳門新語》有感
- 學生組 社科類 二等獎 蕭嘉儀 咬文嚼字 雅俗共賞──讀《語林漫筆》有感
- 學生組 社科類 三等獎 李佳裕 旅遊樂──讀《世界奇觀背囊遊》有感
- 學生組 文藝類 一等獎 劉靄凝 黏上了寫作香口膠──讀林中英《人生大笑能幾回》有感
- 學生組 文藝類 二等獎 鄧文慧 青春易逝 莫負韶華──讀《澳門短篇小說選》有感
- 學生組 文藝類 三等獎 黃佩芝 讀《假如我愛上了你》有感
參評說感──讀後感寫作比賽頒奬大會上的發言
李觀鼎
首先,作為一個評判,我要向是次讀後感寫作比賽的全體參賽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祝賀。感謝你們慷慨地給了我如此之多的讀書心得和感受,大大豐富了我的閱讀經驗和文化生活。祝賀獲奬者取得的成績,也祝賀未獲奬者取得的收益!
本來,在致謝和致賀之後,我的話就該打住了。因為我和我一起參加評判工作的,還有程祥徽教授和邱子維先生。他們之中一是著名學者,一是著名作家,在學術上、創作上都比我強,應該由他們二位來做小結才對。可是,我比他們輩份小,他們是我的學長,而按照中國人的慣例,是帶“長”字的說了算的。他倆異口同聲要我作代表講幾句話。我只好從命,談一點“讀後感”的讀後感了。
俗語說,學甚麼像甚麼,做甚麼是什麼。寫詩,要像詩;寫戲,要像戲。寫讀後感,當然得是讀後感。用個時髦的話來說,這叫“文體意識”。讀後感的寫作,自然可以叙述,可以議論,可以說明,甚至可以抒情,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記叙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抒情文,不得等而視之。寫這類文章,首要的是認眞閱讀原文或原著。不僅要一般地了解它的主題,而且要充分地理解體現主體的人、事、情、景;不僅要大致地把握它的論點,而且要全面地掌握支撐這一論的論據和論證方法。一句話,這裡要求的是對原文全面、細微而深入的把握。既然寫的是讀後感,不讀、不認眞仔細地讀,“感”從何來呢?從這次比賽的情況看,獲奬者幾乎無一不是在紮實的閱讀基礎上產生豐富、深刻的感受的。
試以學生組社科類第一名尤俐的文章《讀〈澳門新語〉有感》為例。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從“傳統民俗”、“歷史文化”、“獨特風景”、“名人名士”等方面,對原作做了歸結。不僅條分縷析,槪括性很強,而且具體細密,筆墨流暢而含情。這充分顯示了作者對原作的熟練而深入的把握。而正是在此基礎上,作者才有可能將澳門過去“道不盡的世態,說不盡的風情”與“眼前事物”進行對比:“感情把我帶入一個歷史的幻想中,理智又讓我與那些舊澳風情保持着距離”,從而獲致“舊底片”與“新印象”、“悠遠”與“近切”相互叠印的“雙重感知之妙”。正是這種閱讀感知,激勵着作者下決心和大家一起去“譜寫一個全新的‘澳門新語’”。
實踐證明,“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讀得越熟、越細,感受就越多、越深。
沒有感受寫不成文章;感受多了,又不能一股腦兒全塞進文章裡去。“十根指頭按跳蚤”,一個也按不住。要寫得中心突出,不枝不蔓,關鍵在於選好角度,抓住重點,寫出自己獨特而深刻的感受,這次比賽的獲奬者──尤其是各組第一名,沒有一篇是寫到面面俱到的。
試看學生組文藝類的第一名鄧靄凝的《黏上了寫作香口膠》︰林中英的散文集《人生大笑能幾回》包括數十篇文章,其中涉及人生、愛情、家庭生活、社會工作──許多方面,是作者生活和情志的全面寫照。可是鄧靄凝感受和抒寫的重點,卻是寫作方面所受的啓發上。她從林中英“因為喜歡讀散文,所以也喜歡寫散文”這句話入手,談自己由“喜歡讀”、“學着寫”到“喜歡寫”,乃至“黏上了寫作香口膠”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的化解、“快感”的萌生,“樂趣”的獲致、“態度”的端正、寫作方法的領悟等等,都與原作息息相關,娓娓道來,順理成章,渾然一體,感受的重點鮮明而又突出。
同樣,公開文藝組第一名陳國鑣的《人間天地有眞情》一文,寫自己讀凌稜《有情天地》的感受,也沒有泛泛而論。文章緊緊抓住一個“情”字,寫原作情之眞、之切、之美、之柔、之樸實、之獨特,所感相當集中。可惜後半部分顯得有些散亂,至令主旨未能豁顯。這是由於文章離開了中心,拉扯到題材、風格、寫作技巧上去了。
這裡,不妨再看看公開組社科類第一名胡國年的《對“生存之道”的好奇》:
吳志良的政治歷史論文《生存之道》洋洋十數萬言,要在二千字左右的篇幅中加以把握,不抓住重點是不可能的。胡國年緊扣原作論題從“使人認識澳門的生存之道路”、“看好澳門明日的生存之道”、“為世界的將來提供一條生存之道”、“在學術研究上不入死胡同邁上生存道”四個方面談感受,旣全面又集中。四個方面雖是四個點,卻能一以貫之,未曾偏離重心,說明作者比較明晰讀後感寫作的“生存之道”和“取勝之道”是相當明暸的。
至於讀後感寫作的獨特性要求,我以為就是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所謂“一千個觀衆有一千個漢姆萊特”,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怎麼可以人云亦云呢?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感受,從自己獨具的感受出發,去進行發掘、聯想並選取命意立論的角度。如此,方能逐漸步入“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的境界。這一點,祇要我們讀一讀上述獲奬文章,便知端的。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文字的基本功問題。語言文字能力是表情達意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感受再新、再深,也是無從寫起的。是次參賽的四百多篇文章,有語病者頗多,甚至獲奬文章也不例外。比如,論《生存之道》一書資料的翔實可靠,竟說“其可靠性不容置喙”。這裡“不容置喙”含貶義,是“不許插嘴”之謂。甚麼理論或言說神聖到不許大家“插嘴”討論呢?其用詞不當之誤是顯見的。又如,議《有情天地》因缺少“刃首投槍”式的篇什而嫌不足,竟說:“這對於全面了解淩稜的文學風格,實在覺得可惜”。由於介賓詞組的錯用和主語的丟棄,句子顯得殘缺而令人費解。諸如此類的語病是應該引起參賽者特別是廣大青年參賽者高度重視的。
寫讀後感是“一箭雙雕”的事:旣可鍛煉我們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又可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願澳門書刊讀後感寫作比賽繼續舉辦下去,而且越辦越好!
相關附件:參評說感──讀後感寫作比賽頒獎大會上的發言_李觀,鼎
【本報消息】由本報《新書刊》版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敎科文中心合辦的“一九九八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賽果已於去年十二月公佈,主辦單位訂於本月九日(星期六)中午十二時假澳門敎科文中心舉行頒奬典禮,得奬者請依時出席。所有獲奬者已由主辦單位發函知會出席頒奬禮。儀式後招待午宴。
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賽昨頒獎 評判認今年參賽作品水平提高有各自特點
【本報消息】由本報《新書刊》版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敎科文中心合辦的“一九九八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昨舉行頒獎禮。各評判認為今年參賽作品水平普遍提高,特別是得獎作品,有各自的特點。
【本報消息】為鼓勵居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本報《新書刊》自一九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反應熱烈,今年《新書刊》版再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此項比賽。為了鼓勵市民廣泛閱讀本澳出版的書籍,今次比賽仍分為文藝類及社科類兩個組別,歡迎市民踴躍參加,截稿日期為十月三十一日。
本報《新書刊》與澳基會合辦讀者投稿踴躍 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揭曉 各組優勝者選出下月九日頒奬
【本報消息】爲鼓勵居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發展,本報《新書刊》自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反應熱列,今年《新書刊》版再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敎科文中心合辦此項比賽,讀者投稿踴躍、收到徵文比賽稿件共四百多份,爲了讓評判有更多寬裕的時間進行評選工作,所以延遲公佈賽果。現經各位評判認眞、細緻的評選後,評出各組優勝者。
【本報消息】為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本報《新書刊》自一九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反應熱烈,今年《新書刊》版再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此項比賽。為了鼓勵市民廣泛閱讀本澳出版的書籍,今次比賽仍分為文藝類及社科類兩個組別,歡迎市民踴躍參加,截稿日期為十月三十一日。
【本報消息】如果你到澳門文化廣場,就會看到各出版社的書籍琳琅滿目,澳門出版的書刊也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引起讀者的注意。澳門書刊近幾年出版不少,無論從數量到質量,都具有一定的份量,可以看出澳門的出版事業,近年來發展迅速。
【本報消息】為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本報《新書刊》自一九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反應熱烈,今年《新書刊》版再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此項比賽。為了鼓勵市民廣泛閱讀本澳出版的書籍,今次比賽仍分為文藝類及社科類兩個組別,歡迎市民踴躍參加,截稿日期為十月三十一日。
本版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 一九九八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章程
本版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一九九七年連續三年與澳門基金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反應熱烈,今年本版與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此項徵文比賽。為了鼓勵市民廣泛閱讀本澳出版的書籍,今次比賽仍分文藝類及社科類兩個組別,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本報再與澳門基金會教科文中心合辦 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 即日起至十月底接受投稿 分文藝類社科類設公開組及學生組
讀後感不少於八百字,最長不超過二千字。投稿日期由即日起至十月三十一日截止,可遞交或投寄澳門伯多祿局長街三十七號澳門日報,或澳門郵政信箱三零五二號澳門基金會,信封註明“一九九八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