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社科類 一等奬
對“生存之道”的好奇──《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讀後感
胡國年
一篇學術性的歷史論文怎麼會起名為“生存之道”呢?若不看副題,乍以為是養生之道、求生之術之類的醫療保健、公關處世或營生糊口的書呢,細看了副題才明解是一本論澳門政制問題的著作。
何為“道”也?《現代漢語詞典》對它有十七種以上的解釋,可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道德、某種思想體系等等。同字不同義、往往會造成邏輯錯位、產生微妙的東西。這是筆者說其耐人尋味的最初感受。
使人認識澳門的生存之道路
自從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東來據居澳門以後,澳門歷史經過一個奇特的發展過程。她“面對外來的壓力和威脅,自強不息,屢度難關,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搖擺漂流,避免擱淺觸礁而到達今天,並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城市”本書的作者梳理澳門政治發展的錯綜複雜的歷史脈胳,分六個歷史時期:中葡交叉航行與葡人佔據澳門,澳門葡人內部自治,議事會權力衰落,葡萄牙殖民管治,實現地方自治和進入過渡時期。揭示三大動力:中葡兩國上層、民間訴求,國際形勢的變動。勾勒出澳門生存之道路的基本輪廓。讀後使筆者認識到澳門從未發生過徹底的革命,她的政治發展只是為適應形勢變化而進行和緩的後改革。
看好澳門明日的生存之道
作者以大量的事實,不囿於陳說,堅持認為澳門旣非附屬於他國的殖民地,亦非一個獨立的城市國家,而是葡管的中國領土。主權與治權的完全分離,決定了澳門的特殊法律地位及其政制特色。在面臨九九回歸的歷史時刻,作者對《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作了分析,他特別指出:《基本法》設計的政制模式,是現代民主政制中總統制和半總統制的混合體,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基本上分而立之。行政長官高度集中權力的特點與目前的總督相似,但總督由葡國總統委派,僅向總統負責,而特首則在當地推選產生,包括了民主成份,故要對特區負責。但從形式上要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同時對中央人民政府負責。這正是主權和治權合一的必然結果,意味着澳門政制的進一步民主化。作者對九九年後的澳門局勢作了樂觀的展望,作者的分析令人信服也令人鼓舞,這是筆者閱後的又一收穫。
為世界的將來提供一條生存之道
綜觀全書,作者不滿足於對澳門歷史事實做簡單的描述,而是對歷史事實形成的原因窮加追究,並推論說:“只要西方文明抛棄其向來表現的政治、軍事或宗敎、文化優越性,是可以與非西方文明和平共處的。”這書本以無可辯駁的史實告訴我們,葡萄牙人可以長期在天朝的土地上生存,根本原因是面對強大的中國,只求經濟互利共榮,不刻意也難以表現其政治、軍事或宗敎、文化的優越性。作者還說得好:“我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乃因為澳門不僅‘實為泰西通市之始’,還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平共處的典範,為國際政治發展與合作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這難道不值得當今世界或因經濟、或因宗敎、或因種族而大動干戈的國家和地區效彷?”作者的反問是有力而雄辯的,也就是說這為世界的將來提供了一條生存之道。研究澳門的歷史能有這樣深遠的意義,這是筆者又一新的認知。
在學術研究上不入死胡同邁上生存道
作者為了寫一本讓中葡雙方和澳門居民基本認同而且在學術界具起碼共識的《澳門歷史》,堅持了原創作和獨創性,從歷史事實出發提出有充分根據的新見解,重現歷史的本來面貌。全書立論嚴謹,論政翔實,廣徵博引,深入淺出。首先,作者採用了宏觀政治發展理論框架(是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西方政治學界研究政治制度史的主流理論取向),揭示了澳門研究脈胳中一個新的維度。第二,該書徵引的資料十分豐富,作者不僅參考大量有澳門歷史的中、葡、英文字的專著和論文,而且查閱並利用了大量中文和葡文檔案資料。收藏這些檔案的單位包括了中國的第一歷史檔案館、台灣“外交部”檔案資料庫、葡萄牙國家歷史檔案館及里斯本地理學會圖書館等,參考總書目達三百二十八種之多,裡面不少是機密公函及當事人密碼電文,其可靠性不容置喙,應為信史。第三,質疑權威,創新理論。作者一反歷來中葡歷史學家對“澳門史”的不同理解,確立以澳門為主體的研究路徑。質疑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晚近提出的“文明衝突論”,批判國人的“全盤西化論”和“全盤反西論”,提出石破天驚的不同文明間的“和諧共存”論,為處理國際關係,提出了有益有建設性的命題。綜上所述,作者確實在治史的研究中將一些入死胡同的現象和論點,引上生存之正道。作者在後記中說:“拿一個歷史學位,並不代表甚麼……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學會了更加宏觀地看問題,更加寬弘地看人生。”
“宏觀地看問題”、“寬弘地看人生”這不是人生的生存之道嗎?這不又是值得我們分享的感受嗎?
相關附件:對“生存之道”的好奇──《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讀後感_胡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