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組 社科類 一等奬 陳國鑣 治學的要訣──追根尋源──《語林漫筆》讀後感
- 公開組 社科類 二等奬 陳志峰 為學的態度與方法──讀《語壇爭鳴錄》後感
- 公開組 社科類 三等奬 胡國年 “後記”非最後的文字──讀《生存之道》“後記”拾偶
- 公開組 文藝類 一等奬 劉樺 《嬉笑集》讀後感
- 公開組 文藝類 一等奬 岑淑平 茶與咖啡的混合──讀凌鈍《一壺濁酒喜相逢》後感
- 公開組 文藝類 三等奬 黃紹芝 合著的青春小說《一對一》讀後感
- 學生組 社科類 一等奬 陳靜靜 倘徉於文化研究的領地──讀《澳門媽祖文化研究》
- 學生組 社科類 二等奬 梁超賢 品味澳門神韻最豐盛的佳餚──讀《東西交匯看澳門》有感
- 學生組 社科類 三等奬 羅言發 縱談澳門教育──讀《敎育徵文選》有感
命意、合體及其它──讀後感徵文比賽頒奬大會上的發言
李觀鼎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老師們、同學們:
一九九九年讀後感徵文比賽的評選工作已在日前圓滿結束。現在,請允許我代表評委會講幾句話。需要說明的是,我這個“代表”資格,是邱子維先生和廖子馨小姐謙讓給我的。邱先生是寫作經驗豐富的前輩作家,廖小姐是頗具前衛意識的評論家,這個“小結”本應由他們二位來作才是。可是他們又十分康慨地把發言權讓給我,而我出於對學長的尊重和對女性的尊重,實在無法拒絕他們的美意,只好出來談談參評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想談一談讀後感的命意問題。命意,即立意,這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就讀後感而言,乃是所讀作品或文章,在我們的頭腦中產生又映,並逐漸清晰、深化的過程。這一過程非常重要,不能很好的完成,寫作便缺乏堅實的基礎。為甚麼一些讀後之“感”寫得膚淺、含糊而沒有特點和個性?原因正在於此。所謂“意”,所謂“思想”,全從材料中來,然後方能統帥材料。著名歷史學家陳垣說過,做學問要“竭澤而漁”,就是說要全面、詳盡地把握材料。寫讀後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把作品讀得爛熟於心,不把它的內容翻來覆去地弄個“底朝天”,這“感”又從何而來呢?
優秀作品或文章,往往是多層多向的,具有立體性。因此,我們在熟讀、深思之後,可能會產生許多感受和感想,得出不同角度和深度的命意。它們一股腦兒湧現出來,讓人不知如何是好。怎麼辦?這裡又有一個煉意的問題。煉意,就是通過不斷挖掘作品的內涵,不斷深化和拓展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最後在幾種命意中選擇最新鮮、最有體會的一種命意作為讀後感的中心思想。
例如讀《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涽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儲說》
仔細研味這篇文字,我們會覺得它言簡意賅,寄寓深刻,其中有許多地方可“感”: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之可鄙;
齊宣王不懂音樂之可笑;
南郭逃跑去向之可能;等等。
若是對南郭之可鄙有所認識,不妨以《濫竽豈能充數》為題,着重分析其混跡宮廷樂隊的行逕和必然結局;若是你覺得一味指責南郭,未免“人云亦云”,不夠新穎,則可在齊宣王身上做做文章,不妨以《各打四十大板》為題,重點剖析南郭所以能蒙混於一時,與齊宣王之昏庸無知的因果關係;若是你想強調齊宣王的責任,正是他為“充數”的“濫竽”提供了方便,還不妨以《為南郭先生鳴不平》,反一反傳統的看法;若是你對“處士逃”這句未做具體交待的話進行深思,想到了南郭的三個可能的去向:或改邪歸正,回鄉務農;或訪師求藝,學好吹竽本領,再回來參加演奏;或舊習不改,到其他地方投奔宣王的同類。那麼,還可以《南郭先生逃到哪裡去了?》為題,指出南郭的前二個去向無可非議,後一個去向卻值得人們深思:僅在一個部門清除“濫竽”是不成的。
煉意不僅是對作品內涵的拓展和深化的過程,也是使我們的寫作得以簡潔、集中的必經之途。一些讀後感寫得蕪雜、枝蔓而沒有中心,就是不注意煉意所致。
第二,談談讀後感寫作的合體問題。
大家知道,我們寫文章不光是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還應注意文章對語言和表達方式的一些特殊要求。寫作要合體,便是一項特殊要求,這也是寫作的一條基本規律。
所謂“體”,一是指語言環境,我們說的話、寫的文章,是在甚麼場合,對甚麼人的,這就是“體”。如果我們所說、所寫,與所在的場合,所面對的人不符,就是不得“體”。一是指文體,寫作必須符合文體的要求,否則也是不得“體”。這裡,我想着重談一下文體問題。寫作要符合文體要求,就是說寫甚麼要像甚麼,寫散文要像散文,寫小說要像小說,寫詩要像詩。至於寫讀後感,當然要像讀後感。這次徵文比賽的參賽作品,有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是對寫作的合體要求不夠注意。具體來說,就是不少人把讀後感寫成評論或準評論了。而事實上,讀後感與評論在文體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從內容上看,讀後感要求寫出寫作主體讀書後受到的感染、啓發和教育,產生的感動、感想和想像,一般不涉及閱讀客體(作品)的思想、藝術的審美評價;而評論則要求對對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歸結,指出其價值和意義,而無須在瑣細的感受上糾纏。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後感側重寫作者主觀感受,而評論側重作品客觀分析;讀後感以感受作品內容為主,評論則內容、形式並重。
從表達方式看,讀後感比較靈活,可叙述,可議論,可說明,可抒情;而評論雖也可以間或插入叙述、說明,但必須以議論為主,否則便不是評論了。
有人也許會說,評論也不是一種“讀後感”嗎?當然,籠統地看,這樣說也有一定道理。因為評論也是讀書之後有感而發的。但是仔細劃分,它們確乎是兩種不同的文體,把它混為一談,是不利於人們特別是初學寫作者水平的提高的。
應該說,寫讀後感是寫評論的準備階段,也是後者的基礎。讀後感訓練的是主體對客體的情感把握和具體感受的能力,是敏銳感知和豐富聯想的能力,這種能力增強了,具備了,寫評論便有了基礎。否則,評論的寫作便不可能深入、中肯,獨具慧眼,充其量不過是冬烘教授乾癟的講義,學究生生空洞的教條。我想,培養上述能力應該是我們舉辦讀後感徵文比賽的一個目的吧。
最後,我有兩個意見。這次評選文章,見到一些大同小異之作,近乎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這使我想到要給語文老師提一點參考意見︰
指導學生寫作,不要設定框框,以自己的思路限制,更不要代替了同學的思路。老師們平時工作繁重,課外指導學生作文,更是加重了負擔,對於老師們付出的辛苦,大家念念在懷,但老師們的功夫只有用於開啟學生的思路,調動其思想的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
在閱稿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有一書重“感”的情況,就是一個人對同一部書發表多次“感受”。我想,讀後感徵文比賽的另一重要目的,乃是推介本澳作家作品,推廣小城閱讀活動,我們應該更多更好地讀書,如果不是有了新的、更深的感受的話,就盡量不要每年都寫同一本書的讀後感。
一孔之見,拉扯如上,也不知說到點子上沒有。謝謝!
相關附件:合意、合體及其它──讀後感徵文比賽頒獎大會上的發言_李觀鼎
本報《新書刊》澳基會及教科文中心合辦 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賽頒獎 主辦單位擬將五年來徵文比賽優秀作品結集出版
【本報消息】本報《新書刊》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的“一九九九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昨日舉行頒獎禮,向廿一位公開組、學生組文藝類;公開組、學生組社科類的得獎者頒發獎座。
【本報消息】為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本報《新書刊》自一九九五年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反應熱烈。去年合辦的“一九九九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讀者投稿踴躍,共收到各類書刊徵文近三百五十份,經各位評判認真、細緻的評選後,評出各組優勝者。
【本報消息】本報《新書刊》與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的“一九九九年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定於明(二十九)日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假新口岸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頒獎禮,得獎者請準時出席頒獎禮。
本報《新書刊》與澳基會合辦 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 分文藝與社科類歡迎參加
【本報消息】為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增加市民對澳門的認識,本報《新書刊》自一九九五年、九六年、九七年、九八年連續四年與澳門基金會及澳門教科文中心合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反應熱烈,今年這項徵文比賽繼續舉行,分文藝類及社科類兩個組別,歡迎居民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