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社科類 一等奬
倘徉於文化研究的領地──讀《澳門媽祖文化研究》
濠江中學 陳靜靜
研究,是一種深入的探討;研究,令我們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研究去進一步了解我的“家”──澳門,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是徐曉望先生和陳衍德先生所著的《澳門媽祖文化研究》使我理解了“研究”的深義。從“研究澳門媽祖文化”去探求澳門文化的一個側面,更令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有了新的認識。
翻開《澳門媽祖文化研究》一書,一個個內容詳實的問卷調查統計表、一篇篇精闢的文化研究論述……佔據了我的視野,我似懂非懂地“照單全收”,而心中的不解亦隨之湧上腦海──在科技高速發展、宗敎意識日益淡化的今天,澳門人為甚麼一如旣往地對媽祖保持着那份虔誠呢?媽祖信仰是怎樣在澳門發展起來的呢?又為何成為澳門一種文化的象徵呢?
“許多人雖然淡於宗教,但在遇到問題時,還是忍不住求神問卜,試圖得到某種啓示。”因此,“現代澳門社會,神明的影響仍有相當的潛力”。是的,任憑時間的推移,供奉媽祖的香火始終在澳門的空中繚繞;任憑時代的變遷,媽祖眉慈目善、福澤萬家的形象,依然在澳門人的心目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人們對媽祖女神,不僅是一種崇拜,應該說是一種信仰、一種流傳久遠的習俗。對於民間這種媽祖信仰的微妙的發展,我產生了去深入探討的渴求。
可喜的是,徐曉望先生引領我步入了對媽祖文化研究的領地,徐先生說得好:“要研究媽祖文化的發展,就先要了解她的產生及其傳統源流”,為此,他在我眼前展開了本世紀諸多歷史學家對媽祖文化研究的成果,其間有媽祖信仰的產生,介紹有關媽祖女神從福建鄉村影響至中國各地;及她從地方性女神上升為天后媽祖的經歷。至此,媽祖形象越見鮮明;媽祖文化的萌生與發展的輪廓越見清晰。思考着徐先生的介紹,我似乎徜徉於澳門文化歷史的長河中──
我“站”在南北朝時期五代的歷史瞭望台上,只見有一位和善的女神──媽祖,她肇靈海上,保祐着出海漁民的歸期,漁民們有了崇拜她的情結。這種感情抒發於信仰領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媽祖信仰,並流傳於後世,遠及閩地。接着,我又在澳門這個沿海漁村“漫步”,似乎見到了遠處駛來的很多閩人的“鳥了船”,他們在澳門聚居,開始了“蜑家”的生活;我聽到了,聽到了他們歡唱的漁歌;我看到了,看到了勞動婦女為感謝媽祖娘娘佑護出海丈夫平安無事,她們都梳着蓬形髻──“媽祖髻”;我還看到,看到漁民們祭拜海神──媽祖娘娘,祈求漁業興旺的盛大場面……媽祖信仰,也就隨着人們的生活而不斷強化、深入。啊!我見證了供奉媽祖這種澳門文化的歷程。
更可喜的是,陳衍德先生為我開拓了更深入的研究境地。陳先生在書中“告訴”我:“要研究媽祖文化在澳門的發展,並不能單憑歷史知識,還需要去探求它與澳門的方方面面的聯繫。”為此,他向我、向讀者們詳盡地闡述了澳門媽祖信仰與經濟、民生以及各種宗敎等方面的聯繫,力圖使我們了解澳門社會與媽祖信仰的關係。讓我從它們微妙的“互動關係”中,感知媽祖信仰在澳門發展的意義,把研究的面紗層層揭開──
隨着陳先生為研究媽祖文化所印下的腳步,我“踏遍”了各個廟宇,探察前人留下的碑文、石記;“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尋找人們心中的媽祖娘娘;“飽覽”各個時代媽祖對人們的影響,了解澳門居民普遍崇拜和篤信媽祖的意義,我覺得媽祖崇拜在澳門已經成為一種民俗。
還記得陳先生“給”我的啓示:他說:“民俗是社會生活與思想信仰相結合的產物,是源於歷史積澱的習慣性行為。”是的,當澳門居民接受了媽祖信仰之後,其民俗便會受到深刻的影響,而民俗的傳承則又會加深對媽祖的信仰。噢!我知曉了事物間相互關聯的意義。
啊!是徐先生和陳先生使我頓悟:媽祖崇拜在澳門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不僅因為媽閣廟歷史悠久、遠近聞名,也不僅因為澳門的西名Macao與媽祖有關,更重要的是媽祖“鳳冠霞帔、面帶微笑和溫柔”的形象已經在澳門的民俗歷程中,保存了一個獨特的“媽祖文化”的印記。
同時,他們又敎會了我:“研究”不是簡簡單單的討論,還要運用社會史、經濟史、宗敎史與人類學等多種科學性知識。“研究”是我們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眞諦的不可多得的渠道。
研讀了《澳門媽祖文化研究》這本書,讓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裡探尋、思索,其中媽祖文化與澳門發展的微妙關係,更令我茅塞頓開,對自己的“家”──澳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人說澳門是個文化沙漠,我卻認為它是一個文化的綠洲,它獨特的歷史文化更引發我濃厚的興趣,我更希望,能發出目前自己所擁有的狹小的知識天地,通過研究,在文化的領地上辛勤地耕耘,創造出知識碩果。
相關附件:徜徉於文化研究的領地──讀《澳門媽祖文化研究》_陳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