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社科類 三等獎
文字知識中尋樂趣──讀鄧景濱的《語林漫筆》
胡月圓
有同學向我推薦鄧景濱著的《語林漫筆》。“武林秘笈”聽得多,“語林漫筆”究竟是甚麼呢?我漫不經心地翻看起這本書,想不到越看越感興趣。
《語林漫筆》的內容主要圍繞着中國文字的變化,包括字的形、音、義。其中如《中國最早的美術字》一文,便簡單介紹了好幾個古代美術(鳥蟲文)字體的不同變化,甚爲有趣。而隨後的《組文成畫》亦十分有趣,其實每個文字本身的造型就已經含有藝術成份,而將文字與圖畫結合,那便將文字變得更藝術化,如“大悲”兩字,繪成大悲的菩薩坐像,而“七品芝麻官”,就繪成穿了官服的官人等,參看此篇所附的圖樣,果然是繪影繪聲,妙趣横生。
《語林漫筆》除了帶讀者認識中文字得意形態之外,其次是關係到日常生活的生活用詞和一些曾被人爭議一時的用字,這更是令讀者感到吸引之處,如有時在漫畫裡看到“()嘢”這個“()”字,升降機(Lift)的粵語音譯“()”,雖然常在耳邊聽到,而且大家亦清楚知道這些字的含義,但問到這些字的正確寫法,相信很多人都不懂。《()與()》一文就能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語林漫筆》不但爲讀者解答了一些會講不會寫的問題,更解答了不少讀音上的問題,如“發行”的“行”正確讀音原來是“行走”的“行”,但在港澳一般在街上聽到都是“發航”,又如“綜藝館”,一個澳門人熟悉的地方,究竟“綜藝館”的“綜”是“中”還是“衆”?還有媽閣何以稱“馬”閣?朝鮮應讀作“潮鮮”還是“招鮮”?這些問題都一一在此書內找到答案。由於《語林漫筆》所涉及的問題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內容大多本地化,使本地讀者更爲親切,讀起來倍添樂趣。最可愛之處是間中會發現一些奇妙有趣的文章出現,如《沒有蛇嗎》一文,便講述了一句很奇妙的問候說話,今天我們通用的問候語通常是“近來忙啲乜呀!”、“食飯未?”、“去邊呀!”等等,原來在古代常用的問候語竟是“沒有遇上蛇嗎?”眞令我意料不到。
《語林漫筆》是一本活讀活學的書,令讀者一點也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特色是它能以輕鬆親切的手法帶讀者探討林林總總的文學知識。最吸引之處是所講述的大多是旣圍繞着我們周圍的文學知識,很多又是我們常常忽視的。由此可見《語林漫筆》不但內容親切吸引,有趣,而且也看出作者是一個細心及追根究底的人。
相關附件:文字知識中尋樂趣──讀鄧景濱的《語林漫筆》_胡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