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 社科類 二等獎 郭濟修 探究澳門歷史的新路 ──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

公開組社科類 二等獎

探究澳門歷史的新路──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

郭濟修


澳門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一個港口城市,自十六世紀中葉起,經歷了中葡兩國多次改朝換代以及世界形勢千變萬化的洗禮,奇蹟般地在夾縫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並得以發展。不久前由吳志良著作、澳門成人敎育學會出版的《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一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內涵,揭示了澳門這四百多年來的曲折而複雜的生存之路。


長期以來,中葡學者對於澳門史通常簡單化地作為中國地方史或作為葡萄牙海外殖民史。對此,吳志良並不同意。他認為,澳門史研究雖不可避免地以中葡兩國作為重要的參照系,但應力求以澳門為主體,眞實地反映中葡居民在澳門地區共同生存發展的各方面的歷史。


基於此,作者在《生存之道》一書中,以中葡兩國作為主要參數,按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將澳門的歷史發展劃分為中葡早期交往、議事會時期、議事會衰落期、殖民管治時期、葡管中國領土下地區自治時期、過渡時期和廿一世紀中葡在澳合作關係等七個階段進行論述,探究了“在沒有任何協議的情形下,葡萄牙人如何神話般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朝土地上據居下來的?明清政府為何讓他們‘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自治長達三百多年,直到一八八七年才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初步確定澳門的政治法律地位?中葡兩國不同時期對澳門這個特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取向和政策有什麼不同?澳門在中西交通史和中葡關係史上作用如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扮演着甚麼角色?中葡民族怎樣克服思想文化差異而和平共處分治?更令人深思的是,澳門又怎樣面對外來壓力和威脅,自強不息,屢度難關,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搖擺漂流,避免擱淺觸礁而到達今天,並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城市?”(導論)這一奇特的歷史演變過程。


力求以澳門為主體,以中葡兩國作為重要的參照系,以政治發展理論來探討澳門的歷史,這是該書的一大特色。另外,在扒梳整理澳門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的歷史脈絡時,作為在書中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眞相,並認眞的考證,澄清了一些以訛傳訛的史實。比如,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和葡國政府在南京重新簽署《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在新約及其附件中對澳門地位一字不提,完全迴避。這一直為史學界關注。該書作者為了尋找答案,從葡國大量封塵的舊檔案中找出當時中葡外長及使節的指令、秘密照會、電文、備忘錄等,首次披露國民政府與葡國政府已秘密達成默契;新約並不取代舊約,只對其中條款作出修訂。這一發現使得這個半個多世紀的疑案眞相大白。


又如,對於抗日戰爭時期澳門為何沒有淪陷,史學界也一直衆說紛紜。有的說是因為葡國是中立國,所以其殖民地澳門未被佔領;也有的說是由於日本恐怕葡國對在巴西的數以百萬計的日僑採取不利措施,因此不佔領澳門,云云。而作者引述一位日本學者的說法,提出新的見解,認為日本當時不佔領澳門的根本原因,是四處孤立的日本欲利用里斯本作為基地收集各式各樣的情報。


《生存之道》的另一大特色,是該書作者發揮了其深厚的中葡語文知識和歷史文化專業知識,參考了大量有關澳門歷史的中、葡、英文的專著和論文,並查閱及利用了大量的中文和葡文檔案資料,使得該書的資料運用更為全面和更為準確、客觀、可靠,為撰寫能獲中葡雙方和澳門居民基本認同的澳門史開一先河。可以說,《生存之道》開闢了一條探究澳門歷史的新路。


相關附件:探究澳門歷史的新路──讀《生存之道──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_郭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