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 社科類 一等獎 尤俐  讀《澳門新語》有感

學生組社科類 一等獎

讀《澳門新語》有感

濠江中學 尤俐


澳門,這個邊陲的小城,在九十年代以前,若詢問外省人,茫然不知者確屬正常。而在九十年代的今天,正逢澳門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之際,邊陲小城忽地名聞遐邇,放出她那特有的光彩。但,對這個美麗的海邊小城,我到底了解多少呢?一本描寫關於澳門的書在我眼前出現了,它回答了我的疑問。這就是──黃德鴻先生的《澳門新語》。


《澳門新語》分為民生篇,民俗篇,行業篇,廟宇敎堂篇,街巷篇,史地篇,詩文與名士篇和難忘的日子幾個部分。書名雖曰“新語”,寫的卻是舊事。當我翻開這本書,就像在那澳門的歷史長河中泛舟逐浪,去追尋那晶瑩閃爍的神光。


想知道澳門的傳統文化嗎?請打開《澳門新語》吧,它會將你帶到六七十年代中的澳門:人力車,三輪車從眼前路過;賣雲吞麵的竹板聲,補爛瓦罉的吆喝聲在耳邊響起。看,四月初八浴佛節,舞醉龍的勇士,頭纏神紅,戴着簪花。在暢飲酒水之後,拼命舞着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傍晚至深夜遍及各街市以驅邪魔,祈求風調雨順。聽,在那年三十晚上,傳來陣陣“賣懶”歌。小孩們一手拿着紅雞蛋或有芽的芋仔,一手拿着炷香邊走邊唱:“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人懶我不懶。”澳門,這裡充滿了民俗風味。


想探究澳門的歷史文化嗎?請打開《澳門新語》吧,當你面對着這座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小城時,一定會對她的奇妙而感到驚嘆:觀音堂、蓮峰廟、媽祖閣……每一間廟宇都記載着一個動人的故事。那裡,香煙瀰漫,燭火搖曳,為廟宇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風順堂,花王堂、三巴寺……每一所敎堂都閃耀着聖潔的光環。七彩的玻璃反射出絢麗的顏色,清亮的鐘聲環繞不絕,使莊嚴的敎堂更為神聖。澳門,這裡是個獨具風采的美麗小城。


想欣賞澳門的獨特風景嗎?請打開《澳門新語》吧,它將帶你暢遊:青洲的煙雨──蓊鬱冬疑夏,蒼涼春亦秋。鐘聲沉斷岸,帆影亂浮鷗。南環的浴日──鎔金看躍冶,丹藥走洪爐,舟泛桃花浪,龍盤赤水珠。西灣的堤岸──綠柳繞岸,一片青葱,潮聲帆影,清風隨送……澳門,這裡是個風光瀲灧的海濱小城。


讀着《澳門新語》,在我眼前浮現一群人影,屈大均:“百貨通洋船,諸夷接海天。渺茫濠鏡澳,同去恨無船。”商衍鎏:“幾時一炬等阿房,磁石閎門古敎堂。劫火胡僧何處去,路人誤指說牌坊。”湯顯祖:“不往田園不樹桑,珴珂衣錦下雲牆。明珠海上傳星氣,白玉河邊看月光。”……多少名人名士用讚詩描繪了澳門的美,澳門的史,澳門的情……


隨着書頁的翻動,我“走”過澳門的島城鬧市街巷地圍基環石村……或倘佯在望廈、龍田、渡船街、紅窗門……透過歷史的煙霧,那些悠遠的事務仿佛清晰起來;醬園米舖,戲院街市,寺廟敎堂,雲吞麵,茶稞湯、白鴿票、黑膠綢;中山人、福建人、葡人、土生……道不盡的世態,說不盡的風情,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合目暢想,就像一幅“澳門風情畫”、《清明上河圖》的長卷。


在我“瀏覽”這幅長卷的時候,總不由自主地拿眼前的事物去對比,感情把我帶過一個歷史的幻境中,理智又讓我與那些舊澳風情保持着距離。這種“舊底片”與新印象,悠遠與近切的叠印所獲得的雙重感知之妙是讀別的書很少體會得到的。


家在澳門,我愛澳門這個家。法國畫家莫奈,他仔細觀察,發現倫敦那許多紅磚建造的房屋使霧映上了紅色,於是在一幅畫中把倫敦的霧畫成了紅色。而黃德鴻先生,在經歷人生路程中細細體會,用一顆熱愛澳門的心,寫出了《澳門新語》。清末詩人潘耒曾在《廣東新語》的序中說道“遊覽者可以觀土風,仕官者可以知民隱,作史者可以徵故實,摛詞者可以資華潤。”在九九回歸之際,在澳門即將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正如潘耒所說,《澳門新語》成為我們深入了解澳門歷史的一個重要指南。


家在澳門,心繫澳門。誰說澳門是文化的沙漠,前輩們早已用自己的筆為澳門創造了一片綠洲。而未來,則由我們年青一代去譜寫一個全新的“澳門新語”。用我們的筆,為澳門開墾出一片更美的文化綠洲。


相關附件:讀《澳門新語》有感_尤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