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 社科類 二等獎 蕭嘉儀 咬文嚼字 雅俗共賞──讀《語林漫筆》有感

學生組社科類 二等獎

咬文嚼字 雅俗共賞──讀《語林漫筆》有感

濠江中學 蕭嘉儀


《語林漫筆》是一本普及語文知識的佳作,它集合了中國從古到今有關語言文字的特殊性,一些罕見字的由來,用法等;猶如一個古靈精怪的箱子,人們把手伸進去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然而,這種樂趣是獨一無二的,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語林漫筆》是鄧景濱代表作,它選自作者多年來為澳門兩家日報寫的專欄文章或語文隨筆。無可厚非,這是一部融學術性、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於一爐的具有雅俗共賞的廣泛可讀性的語文小品集,值得一讀。翻開書本,相信你們一定驚訝於作者一絲不苟的精神,文中每一個字的古音與今音,標準音與方言音,鄧景濱都翻查字詞書尋找依據,簡直是“打爛沙盆問到篤”,我可沒有這個耐性去做這些乏味的事呢。


綜觀這本輯錄八十七篇小品的《語林漫筆》,內容林林總總,幾乎你說得出的無一不有;我細細咀嚼完整本書,並着重品嘗過它的某一部分,確實回味無窮呢。文中有數篇題目很特別的,如《中山的怪字詩》、《北京的怪字聯》等。說怪,這當然是古怪才這樣說。就《中山的怪字詩》來說,主要介紹一些“三合體”漢字──由三個相同的字素,按“品”字結構組成的合體字。在讀此文前,我從來也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字,不說還以為這些是錯字呢。古古怪怪的字,相信大家也沒有接觸過,如三鳥相叠,音鳥,是一種鳥名;又如三羊相叠,音煎,又音山,表示衆羊相聚,臊味極膿之意,今與“羶”、“膻”兩字相通,這些古不古,今不今的文字是不是很有趣?這些字實在太少見了,少得厲害,差不多沒有用得上的地方,我們對這些字的認識可眞是一點皮毛。


這本書是澳門出版,當然有些關於澳門的文章。在《媽閣何以稱“馬”閣?》中,我找到一些有關澳門歷史的資料;澳門八景中一景為“媽閣紫煙”,其景點是人們熟悉的廟宇──媽祖閣,俗稱“媽閣廟”。媽閣的“媽”,外地人都讀“媽”,但我們則讀“馬”,為何有這樣差異呢?從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原來,早於明孝宗弘治元年間已建成媽閣廟的弘仁殿。殿中供奉着天后娘娘,大多為出海的人供奉。據與閩方言語系所注,“媽”可讀作“馬”,而新字典中“媽”則有兩種讀音,一是“媽”,二是“螞”。可見,讀“馬”音正是閩方言區人的讀音。時至今日,操粵方言的澳門人也按照傳統習慣將“媽閣”讀作“馬閣”了。或許這歷史有些人已知道,然而卻仍有些人不眞正知道當中的奧妙,我也包括在內。


衆所周知,語文知識是最基本的文化知識,它處於人類知識大廈的底層,對整個知識大廈起着基石的作用,語文敎育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興衰,這是很值得重視的。


以前,我對語文學科的不甚重視,認為它的內容淺白,乏味。自我看了《語林漫筆》後,發覺自己從前的無知,從前的愚昧,從前的我看事物太死板,太表面了。語文的內容是很深很廣的,猶如漆黑一片的無底深潭,即使我有一雙可以無限伸長的手,也未必可以摸到底。語文這一科雖然沒有數學的靈活,物理的有趣,是實實在在的,但易學難精。假如你眞的愛上了它,它會使你欲仙欲死,有時令你驚慌失惜,有時又會令你騰雲駕霧,樂趣眞是無窮無盡。


朋友,請你讀一讀《語林漫筆》,或許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吧,因為《語林漫筆》不枯燥,不乏味,可以得到無窮的樂趣,我願意把《語林漫筆》介紹給親愛的讀者們。


相關附件:咬文嚼字 雅俗共賞──讀《語林漫筆》有感_蕭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