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文藝類 二等獎
滄海變桑田──讀《澳門四百年詩選》
王曉婷
讀了《澳門四百年詩選》之後,我感覺就像看了一幅澳門歷史風土人情的工筆畫。《澳門四百年詩選》是由李毅剛纂輯、澳門出版社一九九零年十月出版的書。此書收集了從明代時期到現代有關澳門的歷代名人詩詞。其中所選作品二百二十七首,作者五十三人。當然,由古至今,有關澳門的詩詞不可能只有這些作品,但如編者所說,此書出版,只是為了抛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澳門四百年詩選版出世。
此書中各人各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澳門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民風民俗、名勝古蹟、人文動態、社會風貌。不但給後人高度的藝術享受,而且也為後世研究澳門歷史提供有力的佐證。書中所選的作品都十分眞切自然,生動逼眞,貫通流暢。詩歌的可讀性和藝術感染力不比唐詩三百首中的一些詩文差,立意清新,用字講究。如李遐齡的《媽祖閣》,蔡顯原的《聽西洋夷女操洋琴》等都是很優秀的詩。詩選中很多的詩詞是寫澳門的名勝古蹟的。其中有關媽閣廟的就有六首,大三巴炮台的有五首,關於澳門青洲的也有六首之多。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吟澳門青洲的。
由明代湯顯祖所作的《青洲島詩》至馮剛毅(當代)的《青洲咏》,差不多四個世紀的詩中把古代的青洲和當代的青洲的變化完全反映出來。青洲的變化也可以用一句話滄海變桑田來完全表現出來。古時的青洲的在湯顯祖的筆下是這樣的:
“突兀中流亂石隈,青洲咫尺擬蓬萊。潮頭撼岸晴還雨,屋角驚濤起雷。猘犬吠花人跡斷,飢鳶佔樹鳥聲哀。憑誰為向馮夷道,還與華亭作釣台。”
此時的青洲是個人煙稀少、綠樹雜草、青山翠樹、煙霧迷蔓、亂石激岸的洲島。是人們效野的好地方,也是釣魚的好處所。青洲靠海,自然有許多海帶,其中青洲蟹(又叫黃油蟹)是最出名的。道光年間的詩人譚瑩所作的《澳人饋青洲蟹》已有記載:
“島中珍味冠熊魚,一例無腸企不如。風雪估帆天氣換,烽煙蠻 世微疎;誰堪出將徵佳兆,人笑居夷乏遠書。聞說避兵仍踵至,大都留饗武陵漁。”
此時的青洲蟹仍然是生產繁多,但到了清咸豐年間,青洲蟹差不多因當時設士敏土廠,擲灰入海而絕種了。當時的詩人汪兆鏞所作的《詠清洲》有以下記載:
“青洲舊隔水,倏忽海岸連。
松杉綠如霧,盪漾晴霞姸;
蕃寺有興廢,可考天啓前。
新製士敏土,機廠崇且堅。
祇惜佳蟹絕,持螫空流涎。”
作者又自註云:按青洲山下,海水淤淺,今已連亘陸地,直達蓮峰寺前。山下舊產黃油蟹,極肥美。近年設士敏土廠,擲灰海中,佳種頓絕。此時的青洲已經開始連接陸地,開辦工廠,再不是以前的荒涼小島了。到了當代馮剛毅所寫的《青洲詠》,青洲已經隨時代的發展變成另一番車水馬龍的景象了。
“此日通衢擁百樓,海心何處覓青洲?
蓬瀛妙想餘陳跡,洞府仙雲莫可求。
為有移民成鬧市,將期建業策新猷。
欲知四百年間事,天水蒼茫問海鷗。”
稀日青洲的陳跡,仙雲洞府也只有靠想像了。稀日的荒涼小島已經變成現在的鬧市。滄海變成了桑(商)田。短短的幾首詩已經把四百餘年的青洲歷史優美的顯現在我們的面前,使我好像上了一堂美妙的青洲歷史課。使人不得不認為詩的妙處眞是難以想像的。
滄海桑田,歷史的推進為各個朝代、時期的詩人、作者創作了不同的文學環境,所作的作品也代表時期的不同特色。將它們收集一起而編集成冊,為澳門的文化遺產增加一份珍貴的資料。我想這一定是《澳門四百年詩選》的主要目的。它的目的我認為已經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