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截
三月二十四日起,訊報“江文評議”專欄開始評論本地一個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和幾位朋友聊起此文,大家居然都有認同感,認為江文先生說得對,點中死穴。
江文說:這評比“在客觀上已形成了一種範式。這種範式明顯地不利於讀者發揮批判意識和創意,對青年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不容低估”。
江文君說得比較客氣,實際上這所謂“範式”,指的是“小圈子”的東西。
澳門的出版物已經不多,如果經過小圈子式的經營,就更加小。看這個讀後感徵文,好幾篇獲獎的,都是評論評委的書,利益糾纏在一起,似乎沒有迴避制度。
舉一個例子,比如文化局或文化司署出版的書,就極少入選,又或從沒有入過選(?)了。其實,文化司署也出版過好書的,比如《澳門紀略》校點本,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品譯本。或許是參加徵文者長著“白鴿眼”的緣故吧?
這種風氣實在很“負面”,可能培養了澳門人的“勢利”眼光,眼光越來越短淺,胸襟越來越狹隘,從小培養起容不得異見的心胸,只顧投權勢者所好。
看近年的比賽獲獎文章,只有一個感覺,是越來越差。一方面是讀者只盯著評委的作品,另一方面是談不出什麼像樣點的讀後感。第三點是參賽文章越寫越差,起承轉合前因後果也沒有了。
澳門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子,仿若死水一潭,有人扔一塊小石子,只掀起一點兒微瀾,好快便平靜如故。明年的評選會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