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由本報《新書刊》與澳門基金會合辦的“第八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頒獎禮昨舉行。主辦單位負責人及評審嘉賓向是次得獎學生頒發獎項,同時介紹了得獎者優勝之處及撰寫讀後感文章的秘訣,希望藉此提高本澳學生寫作水平和閱讀風氣。
推動閱讀習慣加強修養
頒獎禮昨日下午六時假座澳門教科文中心會議廳舉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本報副總編輯黎勝培及副刊課主任湯梅笑,連同是次徵文比賽高中組評判彭海鈴、陳業東、廖子馨和初中組評判陳浩星、李公榮、鄒家禮向得獎學生頒發獎項。吳志良致詞時表示,讀後感徵文比賽舉辦至今年已是第八屆,從收到近四百份參賽作品及參賽學校增加至近廿間,說明活動深受歡迎。今屆比賽取消了以本地出版書籍為閱讀對象的規限,參賽者交來的作品內容因而更廣。隨著電子書市場的逐漸普及,很多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有所改變,主辦單位堅持開辦有關比賽,目的是希望推動本澳學生的閱讀習慣,藉此加強內在修養。
高中組及初中組評判代表陳業東和鄒家禮先後向在場嘉賓及學生講解是次得獎作品的優勝之處和總結參賽作品的特色,同時亦點出了撰寫讀後感文章所應具備的元素等,希望為學生及來屆的參賽者提供指引。陳業東表示,讀者年齡、社會閱歷的不同,對文章體會亦有不同,選擇一個適當的切入點去表達自己感受相當重要。同時,處理好書的內容和感想間的關係同樣重要,過多引用書中文句而涉足感想太淺,又或是一味抒發宏論而未能把書中有關情節向讀者交代,這樣的文章都很難感染和說服讀者。此外,避免貪大求全、注意提煉及修改文句、構思富特色的題目也是令文章生色的元素。
閱讀經典作品獲益不淺
鄒家禮表示,從是次參賽作品中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普遍的作品都會以很多人生道理去教訓讀者。他笑言,可能是時下的小朋友讀書太多,感受太深,才會變得這樣老成。他表示,初中組三甲作品各有優勝之處,季軍並無顯示出太多“老積”的心態,較能符合一位初中生身份所寫的作品,剪裁自然,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該書有深刻了解;亞軍作品是以一個兒童小說系列的其中一書為寫作對象,透過文章可見作者不但對該書,甚至對整個系列的書籍也有足夠的了解程度,是處理短篇書籍或散文集形式讀後感較好的作品;冠軍所寫的是《老人與海》,雖然文筆並無大起伏,但平穩、全面正是此文最優勝之處,能夠一步一步帶領讀者走進海明威的作品之中,引人入勝。
是次參賽作品中,亦有部分是未能緊扣主題、個人感想太少,更發現作者所讀的都是一些暢銷書籍,較少閱讀經典的傳世作品。他認為,能夠傳世的經典書籍自有其可貴之處,儘管未能寫出得獎的讀後感,能夠閱讀有關書籍對自身也會獲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