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由澳門基金會與本報《新書刊》合辦的“第九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昨舉行頒獎典禮,粵華中學英文部阮霆鋒、同善堂中學林維雅分別獲得高中、初中組冠軍。主辦單位將推薦兩組優勝作品參加“第五屆滬、港、澳、新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進一步推動閱讀風氣,促進四地學術文化交流。
頒獎禮昨日下午五時假澳門教科文中心會議廳舉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本報副總編輯溫能漢、副刊課主任湯梅笑,聯同高中組評判陳業東、彭海鈴、李展鵬和初中組評判李公榮、郭濟修分別向得獎者頒發獎項。
吳志良致詞時說,讀後感徵文比賽至今舉辦了九屆,約有三至四千人曾經參與,按人口計,第十屆大概每一百居民就有一個參加過這項活動,實在令人鼓舞。現時很多人視信息、報刊和書籍為消費品,他認為能有效將信息轉變為知識,將知識轉變為智慧,能決定當今知識社會的建構和走向,亦關係到每個人在其中的立足問題。
吳志良稱,讀書寫作不應為求取功名和作“稻粱謀”,應藉此滌蕩心靈,昇華精神境界,充實生命;並認為當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與作品後,需不斷積極進取,閱覽一定數量的書籍,從而步入閱書的坦途,可從中找到樂趣。
高中組及初中組評判代表李展鵬和李公榮先後向在場嘉賓和學生講評得獎作品。李展鵬表示,要寫出一篇好的讀後感需提煉出一個主題,找到適當的切入點,寫出新意內容,其次確立鮮明的題目,清晰道出文章主題,畫龍點睛。他同時指出,參賽作品不少都具陳腔濫調,了無新意,認為應突出個人觀感,建議同學們多看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或其他讀物,開拓視野,培養獨立思維能力,並有社會時事觸覺,方能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吸引讀者。
李公榮表示,今屆參賽作品,多數憑個人體驗闡述讀書心得,但有個別過多抄錄原文,欠缺個人觀感,且議論性文章較多,把握不到重點,使議論變得空泛。他認為寫讀後感應跳出習慣思維的框框,對文章讀深讀透,從多角度進行探索,方可寫出個人特色;冠軍作品由年紀輕輕的初中生道出深沉的體驗,且毫無造作,體現了作者對人生思考的結果,亦是文章成熟之處。
他還總結前三名來說,雖能做到言之有物,可惜所提問題較寬,以中學生有限的人生和社會閱歷,實在難以把握,日後需加倍注意,期望同學們寫出更高水平的作品。
同場有得獎學生發言,說寫作可在理性與感性思維中取得平衡,從閱書中找到生活的快樂;另有學生認為,參與是次賽事找到生活的共鳴,透過寫作增添了生活情懷,更可為澳門的文化綠洲增添綠意。
湯梅笑表示,今屆賽事共收三百七十二份參賽作品,經評判選出初中及高中組各十名得獎者,推薦參與“第五屆滬、港、澳、新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若本地學生得獎,將代表澳門到香港參加交流團及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