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由澳門基金會、《澳門日報》合辦的“第十一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昨頒獎,高中組冠軍及初中組冠軍分別由濠江中學林小雯、培華中學柴盈殷奪得。主辦單位期望學子們雖身處訊息化時代,仍要不忘讀書,充實個人閱歷,以提升社會競爭力。兩組別共廿篇作品被推薦代表澳門參加“全球華人中學生閱讀報告大賽”。
主辦單位鼓勵讀好書
頒獎禮昨日下午五時在教科文中心多功能廳舉行,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澳門日報副總編輯蔣忠和、副刊課主任湯梅笑和常務副主任廖子馨,以及高中組評判邱子維、陳業東、黃文輝,初中組評判何瑪麗、李公榮、郭濟修出席儀式,並為各得獎學生頒發獎金、獎盃。
吳志良致詞時說,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至今舉辦了十一屆,在如今讀書風氣不太濃厚的年代,能堅持至今,值得欣喜。在訊息化爆炸的今天,學子們若能多選讀好書,充實閱歷,得益將會是一生,希望澳門師生未來繼續支持此項比賽,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蔣忠和表示,《澳門日報》一貫支持本地的閱讀寫作比賽,時下學子們未來要能成為文化專才,必須先下苦功,可透過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評判提閱寫寶貴意見
高中組評判陳業東代表發言時說,從本次閱讀比賽可見學子們的閱讀面得到擴大,除關注傳統熱門讀物外,也涉足哲學思想類、本土讀物及反映社會現實的書籍。其次有不少同學認真為文章敲定貼切題目,精要的題目確能起到畫龍點睛之妙。同時,學子們更花盡心思把個人觀點提煉成精警的句子,用簡潔語言寫出書本真諦。他亦指出,如錯別字較多、引述讀物內容多於分析,或把讀後感寫成讀書筆記情況亦為普遍,更甚者刻意追求句子的文采,變成空泛堆砌,尤需要關注。而隨著網絡的普及,不少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加插網語,廣大師生須加以正視,努力捍衛現代漢語的規範與純潔。
初中組評判何瑪麗代表發言時指出,要寫一篇好的讀後感,選材十分重要,若選擇少年人陌生的題材,除非作大量資料搜集,否則難以理解作品的寫作動機。寫讀後感必須有感想,若全文毫無感想,那只是內容撮要而已。她寄語年輕人寫作儘管有瑕疵,但畢竟年輕,願閱讀伴着成長,多做讀書筆記定能提高寫作水平,願少年人在漫漫學海和生命長河中“浪遏飛舟”。
兩位冠軍談獲獎感受
林小雯及柴盈殷亦發表了獲獎感言。她們說,透過比賽肯定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及風格,相信用心去寫作,能寫出更多感動別人的文字,互勉在學的年輕人善用餘暇,多閱讀充實自己。
初中組冠軍:培華中學柴盈殷(走近母親——讀《讀懂母親》)、亞軍:培正中學黃穎博(精神“麥田”需要永遠的“守望”——《麥田裡的守望者》)、季軍:氹仔濠江中學鄭嘉儀(新與舊——讀《路燈老了》)及鼓勵獎多名。
高中組冠軍:濠江中學林小雯〈愛,曾經存在——讀《西藏生死書》〉、亞軍:培正中學王海濱〈無欲乃幸隨性是福——讀《老子說解》〉、季軍:濠江中學黎穎欣〈讀不懂的張愛玲——讀張愛玲〉及鼓勵獎多名。
以上共廿篇作品將被推薦代表澳門參加“全球華人中學生閱讀報告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