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澳門基金會向所有得奬者表示熱列的祝賀,向所有參賽者以及相關學校、合辦機構澳門日報、各位評委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轉眼,“讀後感徵文比賽”已經舉辦了九屆。粗略計算一下,也有三、四千人參加過比賽,按人口計,到第十屆,大槪每一百居民就有一個參加我們這項活動,實在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其中最早參加比賽者,有的可能已經在攻讀碩士、博士,或者為人師表了。如果去了解一下他們當年參賽的心情、特別是讀書的心得,肯定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在進入網絡信息社會的今天舉辦“讀後感徵文比賽”,或許會令一些人覺得與時代有點脫節。的確,現在很多人視信息、報刊和書籍為消費品,即用即棄。更進一步的,也不過將書刊視為考試、寫論文的工具,但也基本上不離即用即棄的模式。心腸好一點的,最多將書刊擺上架子當裝飾品。其實,我們是否能夠有效地將信息轉為知識,將知識轉變為智慧,是決定當今所謂知識社會的建構及其走向的大問題,也關係到每一個人在知識社會如何立足這類不大不小的問題。
這樣說,或許太過憂患和沉重,甚至太過功利。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回味培根所言“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實際上當中包涵了知識本身之不平等性和功利性,即知識包括了權力關係。千百年來,多少學子刺股懸樑,寒窗十年,為科舉進士,為光宗耀祖,基本上都可以在這種邏輯中得到解釋。龔自珍詩云“著書都為稻粱謀”,則道出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悲情,但近年《哈利波特》這類書洛陽紙貴,又令人感到寫作可以成功致富。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就本質而言,我們讀書寫作不應為求取功名,不應為“謀取稻粱”,而應為了激蕩我們的心靈,昇華我們的精神境界,為了充實生命,使我們活得更加自由自在、更加精彩、更富詩意,即“腹有詩書氣自華也”。
曾幾何時,我們一度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進行口誅筆伐。現在細細琢磨,“唯有讀書高”原意乃指一種思想境界,並無貶低其他職業或興趣之意。在知識和敎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敎育制度的某些弊端卻令部分青少年丟失了讀書的興趣,不少人對讀書興味索然,視讀書為苦差事,讀書好像不是為了自己的樂趣,而是為了討好家長、老師,為了應付考試和做功課,為了跨越敎育制度設置的各種關卡,為了一紙進入社會工作的通行證。這樣看來,豈非當今的敎育制度與當年的科舉制度沒有太大區別,現在用心讀書也與往時科舉進士並無兩樣?
不能否認,有些人只看敎材、只讀課本,只求一張文憑,但我相信,在座諸位參賽者中不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參加這次比賽本身,已經證明大家對課外閱讀感興趣,對課堂以外的事物敞開胸懷,有意識開拓思維、擴寬視野。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承認,讀書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旣然生命有苦有樂,生活有時枯燥無味有時豐富多彩,那麼,讀書也苦樂兼有,時而令生畏,時而妙趣橫生。其實,讀書本身應該是一件樂事,善讀書可以十分精彩。所謂“精”者,即在博覽群書之時如何挑選若干圖書細心閱讀和品味;所謂“彩”者,即讀得好玩、有樂趣。
如何在浩瀚書海中,尋找一本好書?這是很多讀書人面臨的一個難題。記得讀大學時,語文科有“泛讀”和“精讀”兩門課,旣“精”又“泛”,以求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顧名思義,“泛讀”指泛泛而讀,當然比瀏覽稍為認眞點,非但不能不求甚解,還要寫讀書報告;“精讀”即精細地讀,逐行逐字甚至連標點都不放過地讀,看看人家是怎樣遣詞造句、構造文章的。而“精讀”的文章,當然是老師依多年敎學經驗精挑細選的。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我們該怎麼辦?
(在“第九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頒奬禮上的講話──上)
相關附件:讀得精彩,讀出情趣(上)_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