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福──“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評判的話

黃文輝

 

此次讀後感徵文比賽,由邱子維老師、陳業東老師和我擔任高中組的評判。

總的來說,這次參賽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水準,尤其是獲奬的這幾篇,可以見到作者非但讀懂了作品,亦讀通了作品,將作品或作者的思想,化成其本人對生命或生活的感悟。

像冠軍作品是談蘇軾的詞,作者將蘇詞與其人生經歷結合起來,並借李白、陶潛作對比,說:“我想,蘇軾一生最大的矛盾莫過於是欲仕不能,欲隱不忍。他終究難以攞脫功名的牽絆,他終究不能擁有像李白般眞正從心靈到行動上的灑脫。蘇軾只能稱作豪邁,可絕不是瀟灑。”故勿論這些評價是否準確,但由此可見出作者有其獨立思考,亦有豐富的閱讀視野。

亞軍作品通過馮驥才的《三寸金蓮》這部小說思考中國傳統婦女的命運,有一定的深刻性。而季軍作品則對張愛玲的《半生緣》有精彩的解讀,而且警句連連,見出作者不管文字功底還是思想深度,已趨近個性化的成熟狀態。

不過,我們三位評判對參賽作品有兩個共同遺憾。

一是錯別字多,就連得奬作品也有這種毛病。雖說文章重在思想與文辭,但見到一篇錯字連連的文章,就像見到美人臉上停着隻蒼蠅,大煞風景之餘,又叫人難受。

二是不重視為文章想個好題目,往往直接以“讀後感”,或“讀ÍÍ後感”為題。題目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而眼睛是靈魂之窗。一篇文章沒有適當的題目去標出,那是畫龍而又未點睛,生動不了多少。

以上兩個問題其實都是寫作的基本常識了,同學只需多花心思,就可以有篇“完美”的文章了。要記着,這畢竟是比賽;而在比賽中,一個錯別字的扣分也有可能影響名次的。

第三個問題可以說是我個人讀了這些參賽作品後的意見。本屆是我第三次做“讀後感徵文比賽”的評判了。我有個印象,就是絕大部分參賽者閱讀的圖書都集中在修身、勵志一類,杏林子、劉鏞、幾米是最常見的作者,《小王子》、《誰搬走了我們的乳酪》、《五體不滿足》是最常見的書名,至於一些公認的世界名著,卻很少出現。

為了證實這個印象,這一次我特意對參賽同學閱讀的作品做了個小統計,得出以下一些數據:

華文現當代文學:20本(篇),其中魯迅佔四,但〈祝福〉、〈孔乙己〉都是中學課本裡的;外國文學:19本,其中《小王子》佔了三;本地作品:5本;中國古典文學:3本,《西遊記》佔二;傳記:2本;科普讀物:2本;社科類:2本。

上述總數相加是53本(篇),而全部參賽作品有129份;也就是說,剩下那大半是修身、勵志類的。這數據反映出我們同學在閱讀興趣上的兩個題:

一、類型少。大部分是散文、小說,詩歌類僅有2篇,戲劇則欠奉。非文學類的更是少得可憐,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如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全都乏人問津。

二、題材窄,缺少經典名著。不要說諾貝爾文學奬從1901年起的百多位得主很少受到同學的垂青(本屆只有加繆、海明威),就是自家的作品,古典文學門庭冷清,現代作家只有那幾位熱門大牌:魯迅、沈從文、老舍、巴金、張愛玲、聞一多,至於郁達夫、丁玲、蕭紅、施蟄存、卞之琳、馮至、錢鍾書等等好幾十位仍然“逍遙”於同學眼外;當代的,余秋雨外,就是西西、李碧華、白先勇,而國內八十年代以來的無數作家,包括拿了諾貝爾奬的高行健,卻是“芳蹤沓然”。

我絕對無意貶低修身、勵志類的作品,只是當這些作品佔了我們同學閱讀範圍的絕大部分,而且年年都是那幾部作品時,情況就有點不正常了。我明白當今在校園推廣閱讀,是要跟許多課外活動爭奪市場。我們能吸引到學生閱讀已屬不易,對閱讀內容也就不能太吹毛求疵了。但我始終認為,閱讀不僅是心靈的修養,也是智慧的開拓;閱讀不僅培養我們對人生的感悟,也應該引領我們具理性的批判。修身、勵志類的作品無疑有助性靈的培養,卻對智慧的開拓助益不大,更遑論批判理性的建立了,而最後這一點恰恰是我認為澳門學生最欠缺的。

當然,這只是我從參賽作品中得到的片面印象,很可能以偏概全。畢竟,開卷有益,不管讀哪一類的作品,好的閱讀始終是嚴冬裡的一堆溝火、暗夜裡的一盞明燈,溫暖着心田、引領着前進。

願閱讀賜福所有讀書人。


相關附件:閱讀是福──“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評判的話_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