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窗戶 寫作是翅膀──談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

李展鵬

 

首先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再次有機會觀察現今中學生的閱讀喜好與寫作情況。

這是本人第二年擔任這個比賽的評判。比對去年,今年評判的工作量增加了,原因是參賽作品數量攀升。辛苦是辛苦,但看到學生踴躍閱讀、踴躍寫作,我們卻是欣喜萬分的。

然而,就如去年的情況,今年不少參賽作品仍有陳腔濫調、平板單薄的問題。以下就這次值得一提的參賽作品談談本人的淺見,並兼論讀後感的寫作方法。綜合而言,我認為一篇好的讀後感要做到立體而不平面、集中而不分散、獨特而不平常。

要立體不要平面

所謂“平面”,就是文章內容平常無奇、了無新意。中學生的讀後感常談的是人要逆境自強,要積極進取,要懂得惜福等,容易令人懨懨欲睡。然而,這些主題都可能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把這種感想“立起來”?

且看看以下兩篇作品:溫聶航同學看的是《沒人聽我說》,他談的主題是人應有自我個性。為了突出主題,他分享了一次經驗:他在一次登山之旅憑個人判斷,決定不走大道走小徑,結果最早登上山頂。這小故事令本來尋常的主題有了立體感與個人特色。而鄭宇菁同學看的《紙牌的秘密》,他以每個人潛藏的想像力與童眞為題。他於文中加插了這一段描述:當一個幼稚園老師在黑版上畫圓,小朋友會說那是月亮、西瓜或蛋榚,然而,小孩變成中學生之後,他們卻只會說那就是個圓形。此一段落令文章主題有了生動的闡釋,頓見立體感。

由此可見,要寫出內容立體的文章必須花心思,也要有平常的見聞累積。如果我們要從《大長今》談苦學奮鬥史,怎麼令文章有立體感?凱倫凱勒的故事可否作類比?新近一點的音樂家舟舟的例子又如何?有沒有什麼心靈小故事可以豐富文章?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

要集中不要分散

一篇千來字的讀後感切忌內容分散,不要貪心地無所不談。

例如黃穎博同學談《致加西亞的信》,就撇開了書中有關戰爭、歷史等複雜元素,而只抓緊“忠誠”的主題發揮,然後再以“送信人”的象徵性及本澳的時事新聞去豐富其主題,效果頗為理想。面對一本厚厚的書,我們要談的常有很多,但貫徹一個重點去發揮卻往往是成功的要訣。

本人做論文時,指導老師常強調學術論文要“開口小,挖掘深”,也就是從一個小點切入,然後深入探討相關問題。這一道理用在讀後感的寫作上是可行的。若以《大長今》為例,這長篇劇集包括孤女奮鬥史、韓國宮廷文化、人性的善惡、古代婦女的地位等衆多元素,如果要寫觀後感該如何着墨?你必須找一個感興趣的、有個人見解的主題去談,才會是一篇好文章。

要獨特不要平常

談一部作品,重點是談出新意,談出獨特觀點。如果一篇讀後感只是重複前人對該作品的觀感評價,那自然沒多大價值了。這次就有參賽作品談《傲慢與偏見》,雖然參賽者文筆精煉,但談的卻仍是上流社會的虛僞、階級的歧視等老掉牙的問題,未見個人的切入點,難以贏得注目。

而得奬同學王海濱就能從《駱駝祥子》中主角的故事引出“善惡”的主題,討論何謂絕對的善、絕對的惡,並質疑傳統的善惡觀。面對此一名著,這位同學全然不談舊中國的苦難、蟻民的辛酸等老話題,而以獨特的切入點展開討論,令人印象較深刻。

當然,要從一部作品談出獨特觀點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其中必須有知識的累積與觸覺的培養,是漫長的思考功課。

再以《大長今》為例,當大部分文章談的都是此劇反映奮鬥精神、韓劇的製作精良或東方人的傳統價值,我們如何找新角度?我就曾經看過香港一位作者以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兩個女主角學習料理的不同態度,討論敎育改革的問題,其切入點很是新穎。至於如今韓國創意工業發達,他們把影視作品與旅遊業緊密結合,這是否值得港澳社會反思與借鏡?這會否是另一個從《大長今》延續的新話題?

閱讀帶來陽光空氣

綜合上述各點,好的讀後感要內容立體、主題集中、角度獨特。這是寫作的功課,也其實是思考的功課,甚至是學術研究的功課。

那麼,同學如何做到以上各點?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更敏銳地體驗與觀察生活──這些都是你所獨有的。另外,我們也要留意社會時事,切忌不知天下事,這次的參賽作品甚少結合社會動態或引用新聞時事,可見不少中學生對社會缺乏關心。另外,廣泛的閱讀與藝術欣賞更不可少,旣要大膽挑戰理論性的書藉,也要不免俗地接觸流行文化,不可因為後現代主義看來艱澀就卻步,不可因哈利波特太流行而鄙視,成年的學生更不能因為“陰道獨語”四字太怪而錯過一齣好戲。只要有充足的資訊、故事與理論,我們才會有馳騁的思考。

西方有一句有關閱讀的名言──一個家庭沒有書籍,就像一個房間沒有窗戶。窗戶帶來的是陽光與空氣,是生命的必需品;書藉帶來的是思考與感動,那是靈魂的必需品。我希望每個同學都有這樣的一扇窗,如果還沒有的人,要趕快鑿牆開窗,有了的人,則要保持空氣流通。書籍是窗戶,帶來了美好的風光;寫作是翅膀,讓我們飽覽人生美景。希望同學們永遠不放棄閱讀及寫作,謝謝各位。


相關附件:閱讀是窗戶 寫作是翅膀──談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_李展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