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
今天舉行的頒奬禮,已經是第十屆了。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能夠持之以恆地舉辦下來,作為主辦機構之一,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澳門基金會向所有得奬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所有參賽者以及相關學校、合辦機構澳門日報、各位評委表示衷心的感謝。沒有上述機構和人士、特別是在座各位的關心、支持和參與,徵文比賽不可能堅持到現在,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讀後感徵文比賽,已經成為中學生和讀書人的一件盛事。
第十屆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有十一間學校的初中學生和十八間學校的高中學生參與,初中組進入總評的作品為七十四份,高中組為一百二十九份。根據比賽章程,參賽作品已經經過學校的初選,換言之,參賽者至少有數百人,非常踴躍。從得奬作品看,同學們的閱讀興趣也十分廣泛。這的確是一個十分可喜的現象,令人鼓舞。
閱讀是非常個人化的活動,用當下常用的字眼來說,就是“絕對私穩”。但是,讀書人每當讀到好書,每當有所收穫,總希望跟人分享,與衆同樂。讀後感徵文比賽名為推動閱讀風氣,提高中文水平和寫作能力,但本質上,是與人分享我們閱讀的喜樂和歡愉,是將部分“私穩”公開。在這個意義上,我十分欣佩參賽者的勇氣,也感謝他們為推動閱讀風氣所作出的貢獻。澳門正在建設優質社會,我們認為,優質社會必須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是一個愛好讀書的社會。
十年來,每次在這個儀式上,主辦機構代表都要致辭。面對一批喜歡閱讀的朋友講些甚麼,卻是十分費煞思量的事情,而且不無班門弄斧之感。不過,我還是希望借此機會與各位分享一下讀書的個人感受。
我也算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但必須承認,有時亦會產生為甚麼要讀書的疑問,特別是讀一些自己並不那麼喜歡的讀物的時候。這時,我會安慰自己,這是上學和工作的需要。
的確,讀書是一種需要。在進入知識經濟社會的今天,如果不讀書,很容易落伍,很容易跟時代脫節。我們旣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正如惠特曼所說:“我們的任務就是閱讀這個世界,因為這一本巨大的書是我們塵世之人唯一的知識來源”。
然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有一己之力來實踐閱讀和遊歷世界的理想。要認識世界,必須盡可能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經驗,而其中的捷徑之一,便是閱讀積聚了前人和他人經驗、知識和智慧之光的書籍。中國人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就是這個意思。美國作家愛默生在一八三七年就指出,“會讀書的人應該是一個發明家”,發明家雖有無窮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決不可能憑空胡思亂想,必有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作指引,才能有所作為,有所成就。
我最近讀了一本加拿大人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書,叫《閱讀史》。書中有一句話,十分令人受啓發。他說:“我首先是從書本中得悉人生的經驗。後來,每當我在生活中偶然碰到類似讀過的書中的事件、狀況或人物時,通常會有稍稍吃驚但又失望的似曾相識之感,因為我想像,現在正在發生之事已經在文字中發生於我身上,已經有了名稱。”
正是這種“似曾相識之感”,為我們爭取了時間,為我們拓寬了空間,為我們開闊了視野,為我們打開了心胸。一句話,為我們擴展了生活的格局,為我們找到了人生的座標,為我們延伸了生命的周期。人們把書籍視為朋友,賦予它生命,大槪也因為這個道理。沒有朋友,我們的生命會變得枯燥乏味,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沒有趣味,不夠精彩。
由此可見,讀書不謹謹是一種需要,已經成為我們充實人生、超越自我、實現夢想不可或缺的路徑。
土耳其小說家歐漢‧帕姆克說得好:“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新再來一次”,“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書是多麼複雜或艱澀,假如你願意的話,當你讀完它時,你可以回到開頭處,再讀一篇,如此一來就可以對艱澀處有進一步了解,也會對生命有進一步的領悟。”這與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句“閱讀為了活着”,有異曲同工之妙。
願以此與各位共勉,謝謝大家。
(在“第十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頒奬禮上的發言)
相關附件:開拓視野,領悟生命_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