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好書陪伴成長──閱“讀後感”之餘

陳逸梅

 

九十三篇各校精選出的讀後感,來自少年人閱讀的八十多本書,有不少是中外名著,大部分是勵志文章,也有讚揚母愛和親情的。為了不負重託,除已讀過的著作外,筆者花了些時間搜集了所有未讀過的書和有關評論,才能比較公平、準確地評價。許多文章文筆流暢,詞彙豐富,用詞遣字見心思。有些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排比、言情狀物、含蓄寓意、首尾呼應,文采斐然,一時難分瑜亮。如何在好文章中再選佼佼者?一篇好的讀後感如魯茂老師所說,除了要有內容撮要,最重要的是感想。有敎育家提出讀後感最好能“引、議、聯、結”,引進要闡述的重點、議論作者正確而深刻的見解、通過讀文章聯繫實際得出結論。當然,標新立異的文體不是不可,但以初中生而言,竊以為練好基本功為好。正如學畫畫先練素描、寫生一樣,不可一蹴而就。

除了閱讀還要善用思考,通過閱讀能把作者內心最獨特和深刻的感受寫出來,就是佳作。有同學看了《讀懂母親》後引述了書中最感人的情節,聯想到自己的母親,為治好當年才五歲的作者的病,到深山老林採藥,親自嘗試是否有毒才給孩子服,結果藥到回春。作者又叙述到在初中一那年,無心上學,與一些不良朋友鬼混,深夜不歸,淪為邊緣少年,母親徹夜不眠,積慮成疾,病了入院。為了讓孩子遠離損友,母親像“孟母三遷”那樣搬遷到另外地方居住。少年人終於體會到母親嘔心瀝血的用心,痛改前非,現在成了品學兼優的學生。有作者看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領悟到人生不要墮入物慾的深淵,而是守望着自己靈魂的麥田。〈《新與舊》──讀“路燈老了”〉,以路燈比喻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和愛護,文中雖無華麗詞藻卻道出人世間最偉大的感情。有同學看了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從書中角色──喬的身上看到自己壞脾氣的影子,生氣時亂說話,駡外婆為“三八”,事後深深懊悔,外婆也不理睬這不羈的小外孫。閱書後感受良多,書中一句話:“家是最溫暖人心的地方,是我們心靈避風的港灣。”使小作者反省自己,更珍愛家人,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寫下〈吾愛吾家〉的讀後感。這文章描述的正是時下部分少年人目無尊長,不分老幼尊卑的弊病,難得的是作者閱後醒悟,有勇氣承認,進而改正。眞正地做到開卷有益了。

許多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們通過讀書陶冶性格,啓迪智慧、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家人的關係;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奮發向上,走向美好人生。如熱愛閱讀後,各科成績都提高了,對殘疾人士的看法改變了,要幫助他們,接納他們,做個文明人。

要寫一篇好的讀後感,選材是重要的,如果選擇了一個少年人陌生的題材,除非作大量的資料搜集,否則不易了解作品的寫作動機,遑論主題思想了。當然,如果能作廣泛的閱讀包括作者及寫作背景,再閱讀該作品的主流評論。這樣比較容易得到正確的思維,我有突發奇想不可以嗎?這必須符合歷史客觀現實,不可太牽強。另外,寫讀後感必須有感想,如果全文毫無感想,那只是內容撮要而已,不是讀後感了。部分文章用詞遣字要多加斟酌,如形容副總理吳儀,不可說“她令外國人一聽見就膽怯得雞飛狗走”、“生命中每一個成長故事,都是血淚斑斑”。這都是用詞極不恰當的。另外,有些文章段落銜接不夠自然,不少文章中還有許多錯別字,有礙文理。

儘管少年人的寫作有些瑕疵,畢竟還年輕,願好書伴着成長,多做讀書筆記定能提高寫作水平。筆者在敎學時曾要求學生每周抄三闋佳句,詩聖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哲學家培根說:“讀書可以培養一個完人,討論使人敏捷,寫作可以造就一個準確的人。”這次由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舉辦的“讀後感”比賽的文章中,正是印證了培根的名言。


相關附件:願好書陪伴成長──閱“讀後感”之餘_陳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