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 思而學──十二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頒奬禮致詞

吳志良

 

各位嘉賓、各位評委、各位獲奬者、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澳門基金會向各位得奬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各位評委、合辦單位澳門日報、各參與學校、各位參賽者表示衷心感謝!

在信息爆炸、交流便捷的今天,我們似乎無所不聞,無所不知,也無所不學。以傳統紙版印刷書刊為媒介的讀後感徵文比賽仍能得到新生代的支持,堅持舉辦到十二屆,而且參與人數和參與熱情不減當年,的確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之所以感到欣慰,是因為身處信息爆炸、網絡通達的時代,我們越來越感到不夠時間去消化、吸收四處流通的信息,也越來越有一種強列的感覺──若有所知,若有所學,若有所思,但亦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感到迷惑、不確定和缺乏主見。這時,我們需要更加細細品味、也可以更好領略孔子“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所蘊含的思想和智慧。重溫他在《論語‧為政》中的一句格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亦就具有了特別的意義。

最近,我便因為要做一些研究,翻看十多年前做博士論文參閱過的大量書籍。不看則己,一看則大吃一驚。當年看過的許多材料,早已用不同顏色標示得清清楚楚,如今卻絲毫不記得了。有些畫得五顏六色的篇章,甚至壓根兒不記得曾經讀過。如果當年做做筆記,寫寫評語,談談感想,“學而時習之”,或不至於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

為甚麼不做筆記,寫評語?檢討起來,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不求甚解,以為讀懂了,其實不然,只不過瀏覽了一遍,“漠然未嘗思,自以為得之者,未有之也”(《二程集.粹言》卷一);二是若有所思,帶着自己的想法或偏見來讀,或受到某些觀念的左右而缺乏判斷,沒有反覆推敲、深入思考原著涵義,就想當然地將自己的所謂見解套了進去,而且很快將書籍束之高閣,沒有溫故知新,犯了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錯誤。

這樣的錯誤,其實經常發生,包括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本身的理解。雖然對孔子這句話早已倒背如流,但如果沒有這麼一次經歷,對它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機械的表層,不會那麼深刻。我還得承認,如果沒有最近這次經歷,對讀後感徵文比賽的目的和意義也不會有進一步且更透徹的認識。

記得十多年前籌辦讀後感徵文比賽時,基本上將它理解和定位為一個推動社會和學界閱讀風氣的活動,希望通過這類活動,激發更多的年青人對讀書產生興趣。現在看來,讀後感徵文比賽不僅僅是在推動社會的閱讀風氣,鼓勵寫讀後感還可以幫助我們每一個人學而思、思而學,鍥而不捨地尋求知識,感悟智慧,追求進入不罔、不殆之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人有知學,則有力焉”(王充《論衡.實知》)。換一句話說,沒有人可以不學習就獲得知識,而知識就是力量。懂得這個道理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還需要好學,需要博覽群書。正如宋人張載所言,“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即使讀書蔚然成風,還是不夠;博覽群書,亦有不足。朱熹曰:“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朱子語類》卷十),而張載亦強調,“書須成誦精思”,且“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無則未嘗思慮也。”所以,他主張“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張載集.義理》)。而明代的王廷相也一脈相承,“廣識未必皆當,而思之自得者眞”。“自得之學可以終身用之。記聞而有得者,衰則忘之矣,不出於心悟故也。”(《愼言》卷六〈潛心篇〉)。要“心悟”“自得”,寫讀後感無疑是其中一條可取可行的路徑,因為要寫讀後感,尤其是要寫好一篇讀後感,必須將原著讀懂讀透,且有所感悟,受啓發,有心得。這樣,我們或許可以進而明辨愼思,旣思其當然,又思其所以然,做到學與思“二者不可偏廢,而必相資以為功”,進入“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王夫之《四書訓義》卷六)之境界。

我們的先哲早有一套讀書問學的方法和理論。在座的青年朋友能夠在充滿誘惑的年代堅持閱讀,不懈寫作,肯定對此比我有更深的體會和心得。作為主辦機構之一,我們也期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老於年,他日當以文章顯”。從急速變化的社會發展趨勢看來,這不僅是澳門經濟社會日漸開放的需要,也是全球化時代競爭變革日益劇烈的要求。勤於學,博於學,學而精,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們自然能與時俱進,也就不容易在繽紛世界中迷失,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中落伍。

再次謝謝各位的支持和參與,我們來年再會!


相關附件:學而思 思而學“學十二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怠徵文比賽”頒獎禮致詞_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