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鵬
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城市,可以從這城市的人在讀什麼書入手,那麼,要了解現在的學生與敎育制度,便也許可以從學生的讀後感去透視。
今年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主題是“簡樸生活”,很遺憾地,參賽者的普遍表現並不很理想。面對這個命題,不少參賽作品顯得空泛、虛無。究其原因,是參賽者沒有從自身的生活出發,也沒有從社會現象去談,不少作品一落筆就是叫人“不要追求慾望”,“要學會放下,要返璞歸眞”,“當你放下,你就擁有得越多”等等。這些大道理不是不能談,但若果缺乏實際的個人體驗或社會現象作爲支柱,這些道理就顯得假、大、空,成了玄之又玄的佛偈。在簡樸生活的主題下,很多參賽者不遺餘力地談“簡樸”,卻沒多少人落實到“生活”去談,這是整體成績欠佳的原因。
只見抒情,不見理性思考
其實,這主題本來是很貼近生活的,如果從學生個人生活出發,爲什麼不談談名牌球鞋、牛仔褲或新款手機?爲什麼不討論我們是否需要數十個電視頻道?如果從社會現象出發,可以談談“一個人越忙代表他越成功”的價值觀嗎?可以反思現代人的消費習慣嗎?可以想想澳門最近刮起的一股“豪宅風”嗎?這個話題是那麼生活化,但不少參賽者卻一落筆就在“色即是空”似的講佛偈,沒有微觀的個人體驗,也沒有宏觀的社會視野。
從不少作品可見,學生平常對這個問題缺乏思考,當遇到這命題,他們便湊出腦海中僅有的事例與道理,便出現不少陳腔濫調;也難怪非常多的作品以陶淵明爲例,因爲他們根本想不到更有新意的例子。旣然沒多少個人見解,他們便多以感性出發,大多數的作品只見抒情不見理性思考,更遑論批判的能力。
平常閱讀的範圍較狹窄也是參賽者表現欠佳的原因。前年讀後感徵文比賽的評判黃文輝曾爲當年參賽者的選書作過統計(當時比賽尚沒有命題作文,學生可以自由選題),他發現參賽者讀的書以通俗讀物及小說爲主,較少社會人文類書籍,至於理論性強的書更少。今次高中組參賽者的表現,引證當年黃文輝的發現:學生的閱讀面的確狹窄,當面對一個需要思考討論的題目,他們顯得有點束手無策。
然而,責任並不全在學生身上。檢討一下我們的敎育制度,不難發現這體制並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中學的中文敎材偏重文學性,強調寫作技巧,少有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而範文亦以古文爲主,學生較難得到社會人文的批判思考啓發。另外,作文命題亦常常偏離學生生活,以描寫文爲例,不少學生仍爲“秋天”等題目所苦。這種題目不是不好,但在高度城市化而四季變化不明顯的澳門,學生對秋天有多少感懷?還不是湊合着抒情來敷衍老師?其實,描寫文爲什麼不能讓學生寫一場側田演唱會?讓學生去新葡京賭場外圍走一圈,然後描寫其建築外觀以及附近的遊客不是挺有趣嗎?
偶有佳句,但無以為繼
這次參賽的也有一些偶有佳句的作品。有學生從《包法利夫人》討論奢華與簡樸,選書的觸角極佳,因爲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正是跟過份消費與心靈空虛有關;有學生提到歐文龍案,從貪污談到慾望與簡樸生活;也有學生質疑地球上有那麼多人連溫飽都未解決,又怎麼跟他們談簡樸生活?以上這些學生都抓住了很好的素材,可惜大都是點到即止,沒有進一步的發揮,甚爲可惜,這跟他們平常缺乏思考訓練不無關係。
這次得奬的高中組作品中,得季軍的學生馬素欣寫《魯濱遜漂流記》,她把魯濱遜的艱苦生活跟今日澳門的奢侈生活作對比,有較獨到的角度;得亞軍的學生梁海莎寫《莊子》,雖然未見新意,但勝在層層遞進,談得比較深入;得冠軍的學生區慧欣寫《瓦爾登湖》,頗能從日常生活着手,例如她談到現代人的慾念時,指出人因為滿足口腹之慾而患上不少疾病,另外,她亦懂得在文中穿插故事,整篇作品在說理之餘比較生動。
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自去年開始以命題作文的方式進行,今年高中組學生的表現雖然未如理想,然而,這卻是很好的思考挑戰,比較能考出學生的真功夫。學生平常的閱讀範圍是否廣泛,他們平常的思考功課如何,都可以從命題作文測出。另外,命題作文的方式亦能訓練學生收集資料,促使學生在面對一個較陌生的題目時搜集相關資訊,而不是單靠腦中已有的材料。
在這個時代,到處充滿感官刺激,要坐下來讀一本書似是越來越難了。然而,閱讀卻仍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因為它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激發我們的思考、令我們不致於成為一個太笨的現代人。我們的社會或許不像捷克,可以讓一個劇作家哈維爾當上總統,但多一點的閱讀寫作,卻必能令你思維活躍一點、眼光開闊一點,成為一個更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