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良
澳門經過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正處於社會急速轉型期。在一個經濟迅速成長、社會急速轉型的社會,財富不斷增加,新生事物紛陳,外來影響日深,傳統與現代觀念交鋒,內在與外來因素碰撞,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思想迷茫、價値紛亂的痛苦時期。澳門當不例外。適碰全球化如火如荼,我們的處境更加難以言狀,不時產生進退維谷、無所適從的感覺。
這些年來,社會各界對靑少年發展憂心忡忡,對澳門未來也不無擔憂。然而我們看到還有那麼多人參加讀後感徵文比賽,還有那麼多人在讀書寫作,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舉辦十多年後還可以有聲有色地繼續辦下去,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同時,也對靑少年增加了幾分期待,對未來增強了幾許信心。作為主辦機構的代表,我要衷心感謝各位參賽者,感謝各位評委和工作人員,並向各位得奬者表示熱烈的祝賀。
所謂思想,是指一種價値取向和思維方法。而中國傳統思想的價値取向,按一些學者的看法,可以簡化歸納為社會人生。在迷茫紛亂的時代,我們通常會感到安身立命無處:上不在天──缺少了一份終極關懷;下不在地──失去了腳踏實地的精神;外不在人──忽略了應有的人性關懷;內不在己──自己不像自己,甚至不能做回自己。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又好像脫離、甚至想逃離這個社會;我們活在當下,卻又似乎難以輕快地享受到人生的樂趣,無法眞正感悟到人生的意義。我們在生存,但生存的目的是甚麼?我們在生活,但生活的方式又如何?在苦苦思索、毫無頭緖之時,我們應該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轉換一下思維方式,放寬視野和心胸,而讀書似乎是一條可行的路徑,甚至可以說一種必然的選擇。
古人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生的旅程很短暫,可以仰天俯地親臨其境而近“觀”的事物極其有限,唯一可能的途徑,便是飽覽群書。書籍是先輩經驗和知識積累的結晶,是世代社會人生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演化進步的觀照。或許我們沒有“思以其道易天下”這麼宏大的理想,但是,飽讀聖人書起碼可以通古知今、增廣見識、明志修心養性、增強思辯能力和增長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體驗人生,幫助我們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找到一個合適的安身立命之處。
孟子曰:“學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讀書也可算作一種學術活動,因此,我對此略作修改:“讀書無他,求其放心”。如果讀書可以使得我們活得更加自在,活得更加心安理得,那麼,持之以恆,自然而然地,我們可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人生中找到生存的目的,找到生活的方式,我們能夠解脫思想的迷茫,排解價値的紛亂。這樣,我們也就跟得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的步伐而不會不知所處、不知所措,我們也就處變不驚了。我相信,人類文明有自身發展的規律,人也有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任何驚天動地的變革,最終都會返回常態,歸於平靜。我同樣相信,讀書也會幫助我們找到情感的寄託,找到精神的歸宿,令我們心境寧靜、靈魂淨化。這樣,人就解脫了,我們也解放了。
我們期望,在座各位繼續支持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並且鼓勵身邊的親朋好友多讀書寫作。讀書的人多了,社會轉型的苦痛可以減輕,迷亂痛苦的時期也可以大大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