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梅
中學生為“感受中華文化”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而寫下讀後感,有深遠的意義。少年人除了欣賞其佈局謀篇、遣詞用字之精妙,領略中華文化精髓將會終身受益。讀書使人明事理,多讀書還會培養自己勤思考,懂分析,不會太天真和太傻而做錯事。筆者有幸參與由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主辦的“中學生讀後感”作文比賽的評判工作。在同學們閱讀的書中,余秋雨的著作佔了不少比重。可見余秋雨充滿豐厚文化感悟力的文章容易引起靑少年的興趣和共鳴。筆者花了不少時間搜集了自己未讀過的書和網絡上有關評論,來評價文章的好壞。自己在閱讀中也得益不少。同學們的文章大多文筆流暢,詞彙豐富,用詞遣字見心思,有些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怎樣才是一篇好的讀後感?有敎育家提出寫讀後感最好能“引、議、聯、結”,引進要闡述的重點、議論作者正確而深刻的見解,除了閱讀還要善用思考,把作者內心最獨特和深刻的感受寫出來,聯繫實際得出結論這樣的文章就有說服力。
此次取得冠軍的濠江中學高筱茹同學《走出人生的新路──讀〈文化苦旅〉》是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寫下的讀後感,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沙原隱泉〉一文。認為不管山有多高,沙漠之行是如何的難,人生的路是如何的複雜、曲折,我們不能只停留於腳下,永遠攀登,眼前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為特區、為祖國、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文章首尾呼應,多處運用排比、對比修辭,文筆流暢,文采斐然。
培正中學鄭頴希同學的《開啟智慧的大門──讀〈論語一日一讀〉》一文從認識儒家思想的“孝”聯想至現在的年輕人常埋怨父母對自己管束太嚴厲和不了解自己,長大了又以各種藉口而忽略對父母的關心,就是缺乏了“孝”這種美德。正處於求學階段的,從《論語──為政第二》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領悟到學習與思考的重要,真正開卷有益了。
濠江中學溫嘉玲同學看了余秋雨的《從敦煌到平遙》散文集,寫下《追求與忘本》,文章先引用書中的話:“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着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然後感悟到“世間上,有的人知足常樂,自然煩惱遠離。有的人卻貪得無厭;為了追求享受,不顧人民的利益,貪官污吏,幹出危害社會的行為;澳門‘世紀貪污案’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文中繼續闡述“人生有很多巔峰,可以追求但不能忘本。不能着眼於眼前的榮華富貴。……近年來澳門博彩業興旺發展,有些靑少年為了掙快錢過早地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這是一個危機的信號。”少年人寫文章能聯繫到本澳的現實,確是難能可貴。
另一篇吸引我的是永援中學劉嘉雄同學讀了阿濃的《老井新泉》,他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靑”的不朽名句所感動,又看到“伯兪泣杖”的故事而感悟到不要激怒父母,作者運用批判性思維,認識現在醫學發達用不着“割肉療親”;守喪三年也是浪費時間,要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幫助有需要的人,把對父母的思念留在心中。作者能運用批判性思維,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並存,良風與陋習同在,我們要消除陋習,把良好情操一代一代傳承。
許多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們通過讀書陶冶性格,啟迪智慧、樹立正確人生目標,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都是可喜的。
部分文章也有不少瑕疵,用詞遣字還要多加斟酌,如形容回歸前的澳門是“萬物的奴隸”這都是用詞不妥的。另外,有些文章連標題都沒有,令人難以捉摸文章的主題。不少文章中還有許多錯別字,有礙文理,就像一口香噴噴的飯裡藏了一粒砂礫。更有些文章只是內容撮要,感想膚淺。有個別文章更與書的內容不符,或不提書的特點和內容,這都是明顯的瑕疵。
好書要認真讀,仔細揣摩書中的精髓,必要時還要做讀書筆記,日積月累寫作定能進步。詩聖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香港作家阿濃說:“閱讀之味就是坐在巨人的肩膀上,或呷一口書香,讓我們的生活漸次提升,讓眼界更見遼闊”,筆者覺得讀書多了,人也容易明辨是非,靑少年才不會把燒貓打狗、同學當沙包的暴力行為當樂趣,才能構造和諧、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