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維
讀書,去讀一本好書,是一份苦苦追求的情懷。正如詩經句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尤其是在選讀有關中國文化藝術課題的作品時,這種如入山陰道上、目不暇給的興奮、欣悅,自然會溢於言表,酣暢淋漓於筆端的了。
從本次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作品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到參賽者如上述的這份追求、探索情懷。參賽作品的水平一般比以前有所提高,理念的成熟度與文采,都有了進步。
總的來看,參賽者對於中國文化課題的視野是遼闊的。參賽作品中包括對道家、莊子、儒家、法家、墨家的哲學理論思想的認識和探討;也包括了對中國的建築文化、書法、繪畫、民間藝術、茶道、酒經、廚藝……等的觀感和探究,包涵面相當廣。
在入選的優秀作品中,都能貫穿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對古代文化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簡要而言,便是三個字:其一,“重”之。我們十分尊重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視之為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民族遺產。其二,“辨”之。對於古代文化遺產,我們要抱着探討、辨別、分析的客觀科學態度,避免陷入迷信與盲目的膜拜。其三,“用”之。把優秀的中國文化之精粹,當成一面明鏡,用以觀察人生,對照古今,使自己在閱讀中得到趣味、知識和人格的修養。
在得奬作品中,最獲好評的是談及讀達莊文化思想的佳作,評判給它的評語是“綱清目明,議論揮灑縱橫”、“能將莊子的豁達、樸素辯證觀點揭示出來,有所感悟及認同;但亦有所評議”、“對莊子思想的理解到位,也能聯繫當今世情,但稍欠全面”。而對儒家思想論文集的讀後作品佔比例亦多,如“讀于丹論語心得”、“呼喚孔子的歸來”等,夾叙夾議,言之有物。至於法家的哲學思想,雖無專集的讀後感,但亦有談及歷史上的法家思想人物如諸葛亮以法治國的言行功業,專論墨家思想的作品雖找不到,但也有如關愛與禮讚農民的“泥土黎民”這一類着眼於勞動群衆疾苦的題材。
至於以中國的建築藝術、茶道、酒經、民間工藝等作議題的參賽作品,亦各有體會,言之有據,情趣盎然,或以小窺大,見微知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如果說,對參賽作品仍有更高的要求,那麼,也可以談幾個方面,以供參考。
一、對所讀著作的分析,尙存有在“宏觀”與“微觀”兩方面結合得未臻完美的弱點。看了一部大書,而只寫二千多字的讀後感,實在很考功夫。要“旣見樹木,又見森林”,那就是首先得把那部著作的總價値加以涵蓋,這就要考讀者是否有高度的概括力了。著作的精髓在哪裡?綱目如何掌握?正如“庖丁解牛”所云:“緣督以為經”,則迎刃而解,能把握作品的全局和主要經脈,具體重點分析起來,就可以頭頭是道了。
二、在“宏觀”的着眼指引下,則進一步要在“微觀”方面着手了。這便是精妙、準確地去做好“切入”的功夫。全書盤根錯節,章目繁複,你從哪一個部位去切入,去剖解、去探索、去取得主要內涵呢?這是一種由表及裡,由淺入深,見微知著的功夫。如果“切入”這步做得不夠好,那麼,你就可能讀了好書但卻“如入寳山空手而回”,或“買櫝還珠”了。在本次入選作品中,名列前茅者,大都能切入恰當,攻破一點,再向著作的縱深擴展,取得戰績而回。
三、獨立思考,聯繫實際:也許,我國的文化成果,實在太博大精深了,文化歷史太淵源悠長了,因此,部分後人未免會背上一個包袱,活在老祖宗的龐大身影之下而膜拜之,這是一個偏向。所以,獨立思考之可貴就在於此,沒有獨立思考,科學上那有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誕生?當然,獨立思考也不等於嘩衆取寵,強詞奪理。我們提倡的是在繼承批判的基礎上的獨立思考。在今次參賽的作品中,在這方面的色彩還是不夠濃。而怎樣在讀完著作後,把感悟融化入自己的機體內,化為一種認清是非、敦品勵行的慧根;化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的精神動力,那就要拭目以待,不是三兩句感言可以印證的了。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擔任讀後感評判的一些難處:因為參賽作品涉及的巨著太多,評判很難一一找原著閱讀,只能依靠個人平日的學養、涉獵及選取重點著作瀏覽、對照,以作指引。所以,在評審中,疏漏之處自不能免,但幸而各位評判能盡心盡力,集思廣益,求大同而存小異,完成這次評審工作。
另外,在參賽佳作中,我們欣悅地讀到不少精警雋永、文采燁然的文字、段落;卻很難判定它是引述自原著?或是得自部分工具書的輔助參考?當然,精準的引述和參考也是一種再創作、再融合,但如若多出自參賽者的獨立發揮,匠心獨運的創造性思維、論斷,那就更難能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