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采與內容並重──中學生讀後感賽作品點評

陳志峰

 

非常榮幸能夠擔任“第十四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初中組的評審工作!除了志峰以外,這次比賽初中組的評判還有李公榮先生和趙陽女士,兩位前輩囑咐志峰爲這次比賽點評。志峰不才,勉力爲之。倘有評論失當,還請在座各位指正。

這次讀後感比賽初中組共收件六十一份,整體水平尙可。同學們的文章基本符合主題──“綠色心靈”,圍繞着環保議題挑選圖書,然後認眞閱讀,吸收書本的知識,感受作家的情感,寫出規範的讀後感文章。可能有同學會問,到底我們評審的標準是甚麼?怎樣才可以寫成出色的讀後感文章?我們的標準很明確,就是要“文質彬彬”,追求文采與內容並重。

何謂“文質彬彬”呢?所謂“文”,我們可以理解成遣詞造句的功力、佈局謀篇的匠心和文章筆法的優美;而所謂的“質”,我們應該理解爲文章的內涵。“文”跟“質”要並存,要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只重“文”,文章不紮實;只重“質”,文章枯燥無味,只有“文質彬彬”,追求文采與內容並重,才算是出色的讀後感文章。

首先我們談談“文”的問題。雖然這是讀後感而不是文學比賽,但是,如果文章沒有注意遣詞造句,其價値必定大打折扣。例如我們第三名的文章,其題目是“尋回一顆珍惜美的心靈──讀《曲線上的自然奇觀》”,這明顯是沒有多斟酌造句的規範,怎麼可以寫成“一顆心靈”,應該是“一顆心”,只有“心”才可“尋回”,“心靈”就要“培養”。這些遣詞造句的細節,同學們應該好好注意。佈局謀篇也很重要,要寫一篇四平八穩的讀後感不難,因爲有規矩可循:先介紹書本的內容,然後加以分析,結合自己的體會,寫出感想,最後把感想昇華,這基本上就是一篇規範的讀後感。但是,篇篇如是,就容易變得平淡無味,如果佈局謀篇多花工夫,寫出新意,那文章的價値便會提高。例如獲得優異奬的〈熱愛自然──讀《少年小樹之歌》有感〉寫法較創新,前半段以故事的模式來寫,讓人覺得巧妙,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是寫法還未成熟,有待改進。接下來,我們談談文筆的問題,這次參賽作品之中,往往缺乏的就是優美的文筆,好多同學以樸實的文筆去寫讀後感,着重論述,讓人讀起來覺得有點乾枯的感覺,例如獲得優異奬的〈活出心靈一份綠色姿采──讀《種樹的男人》有感〉和〈覺醒──《不願面對的眞相》讀後感〉等文章,如果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多一點文采,相信評價會更高。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就是第二名的〈傾聽地球的心聲──讀《洪荒生靈世界》有感〉,讀起來讓人感受到其文字的美感。另外,第三名的文章時有佳句,頗有文采,可是就有些地方出現文句的疏失,有點可惜。

接下來我們就談“質”的問題。這次比賽的主題是要求同學談環保,透過閱讀,培養綠色的心靈。但是,我們從同學的文章中,讀到他們沒有好好把握甚麼是環保的意識,甚麼是綠色的態度。同學們往往會把環保簡單理解成要珍惜資源,不要浪費,追求儉樸的生活,甚至有些極端的例子是鼓勵人要回到從前科技還未發展的時代的生活模式,那是環保的理念嗎?當然,那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但是,環保的內涵應該更寬更廣,主要體現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甚麼是“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生態和社會三方面達到一個均衡的局面,只有上述三個方面能夠平衡,那人類文明才能永續發展,我們才可對得起子孫,我們才可代代相傳下去。所以,環保不應該只談怎樣去節約使用資源,更重要是怎樣在保持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中顧及生態的平衡和保護,例如現在最熱門的環保議題就在於綠色建築。讓我舉一個例子,過去國際城市中充斥着“龐然大物”般的建築物,它們往往是資源最大的耗費者,也是環保工作最大的阻礙者,如今建築設計師要想辦法逆轉這些“龐然大物”的屬性,要讓它們成爲一所“發電廠”,爲大樓本身提供足夠的電力資源,位於紐約時代廣場四號康泰納仕大樓就成了典範;有些建築甚至可以利用本身的能源轉換的功能來自給自足外,更可以把剩餘的電力供應其所在的社區,好像“噴射機體育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對於環保的理念掌握得比較透徹的應該算是第一名的作品──〈改變未來路——讀《從搖籃到搖籃》有感〉,另外優異奬中的〈綠色的希望──讀《不可思議的消費鏈》有感〉和〈建造一個綠水靑山的美好明天──《水的反思》讀後感〉也有較深刻的體會。

最後,我們想談談選書的問題。從同學選擇閱讀的書來看,我們感覺挑得還是不夠深度。除了《從搖籃到搖籃》、《水的反思》和《不願面對的眞相》比較具有份量外,其他書本都是一些比較一般的著作,通俗有餘,未見深度。同學以後挑書,盡量可以挑一些具有份量或者是經典的著作,可能對大家的啓發會更大。

有人說:“閱讀是廿一世紀新一代的知識革命”,我們認爲那是很有道理的。同學們,希望大家都愛閱讀,把閱讀變成每一個同學一生良好的習慣。透過這次以文會友的機會,讓我們攜手踏上一條終生學習的康莊大道!


相關附件:追求文采與內容並重──中學生讀後感賽作品點評_陳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