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賓,各位獲獎者,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出席今天的頒獎典禮。
城市是人類從農牧社會步入工業社會亦即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產物,是更大規模的人、貨物和思想的交流集散地。與鄉村相比,城市給人一種全新的空間感和時間感。新建的城市,通常只給我們一種視覺上的空間感,只有歷史悠久的城市,才會給我們厚重的時間感,而這種時間感,是建立在城市記憶的基礎上的。
城市不僅是一組組建築群的拼構物,不僅是亭台樓閣和城牆炮台,更是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及其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態,是組織城市生活的種種機構和制度。一座座的建築只是城市的物質載體,城市居民世世代代的生存發展,才真正賦予城市的生命和活力,賦予城市的價值和意義,積蓄城市的記憶,形成城市的傳統,創造城市的歷史。正是城市的歷史記憶,鑄造出城市的精神、性格和文化,讓居民產生依戀情和歸屬感,成為維繫城市共同體和居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紐帶。
縱觀澳門一路走來的歷程,從小小的漁村到中、西近現代貿易和文化交流樞紐,再到今天名聞遐邇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歷盡蒼桑,飽受洗禮,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今天中西並存、古今同在、傳統與現代相互映輝的繁榮都市。在此一演變過程中的一個個歷史印記,無論甜酸苦辣、喜怒哀樂,隨著時光荏苒都化作我們的集體記憶,留待我們去悉心發掘和細致回味,更讓我們從中思考這個城市一直以來賴以生存的根本及其發展的真諦。
一座城市的記憶,就是城市的文化底蘊,也是展現其獨特個性的最好寫照。自從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之後,在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共同努力下,社會逐漸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優良傳統的意識和氛圍,認識到深藏於澳門記憶的文化是澳門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特別是在保護有形的建築物之基礎上,強調無形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內涵,深入挖掘澳門文化的遺傳基因,例如風俗、習慣、民間文藝等等。澳門基金會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協助下多年前開始大力挖掘整理澳門歷史檔案文獻,近年又組織編纂《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出版《澳門知識叢書》等系列本土歷史文化著作以及籌備“澳門記憶”網上平台,目的就是盡最大可能讓澳門的城市記憶得以全面保存、廣泛推廣和系統傳承,令澳門文化世代相傳。
舉辦“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的最終目的也是傳承文化。這是澳門基金會與澳門日報長期合作的一個項目,也是本會與社會團體和機構合作最成功的項目之一。二十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參加了此一徵文比賽,一批又一批的參賽者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後,又成為了“澳門文學獎”的得獎者,從而激發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走向了文學創作之路,令澳門文學隊伍不斷壯大、澳門文學空前繁榮。徵文比賽及其參與者和參與作品,不僅為城市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更成為我們這個城市記憶的一部分。
雖然在科技社會裡,記憶的儲存手段越來越先進。但我們必須承認,在信息泛濫年代,記憶變得越來越短暫,“記憶”本身的價值越來越不受重視。本屆比賽以“城市記憶”為主題,希望同學通過閱讀優秀讀物並抒發個人感想,激發他們思考“記憶”對認識自我、探索未來的重要性,從而增加他們的歷史厚重感和時代責任心,更好地了解自己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更具自信地面對將來的各種挑戰和考驗。從參賽、特別是得獎的作品看,我們欣慰地看到,澳門的城市記憶得到很大的共鳴,這種共鳴,在2016年澳門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排名榜中《澳門編年史》排名第八這個事實中也得到旁證。由此,我們深深相信,澳門的歷史文脈將薪火相傳,澳門這道獨特的人類文明風景線將歷久常新,澳門的精神將繼續發光發熱。
為此,我謹代表澳門基金會向本屆徵文比賽的獲獎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所有參賽者、相關學校、合辦機構澳門日報及各位評判表示誠摯的感謝,同時期望各位得獎的同學能繼續保持對閱讀的熱忱,在閱讀中尋找更有品味、更加充實的人生,並把閱讀的精彩和樂趣分享給更多的人,進一步帶動閱讀風氣,令澳門無愧於歷史文化城市之稱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