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羨冰
受“第七屆澳門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大專學生組評判委託,我代表評判組講話。
參加大專學生組的十五篇文章,全部依章程在二千字內寫出自己閱讀中文書籍後的感受和體會,尊重比賽規章,字體也端正,參賽態度認眞;我們在評選過程中,深感每位參賽者的熱誠,可以肯定參賽過程已經是文字提煉、思想梳理、學養提高的過程。因此,你們的付出肯定已有長進,已是收穫,獲奬的幾位更是雙豐收,我為你們鼓掌祝賀!
我們選出三篇佳作。冠軍《淺談〈一代人〉的讀後感》,所讀的是顧城的短詩:“黑夜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十八個字,在華南師範大學的梁瓊芳同學的細細咀嚼,深深體味,竟一瀉千里,為十八個字寫下洋洋灑灑一千七百字的感言。文筆流暢,反映思路的清晰,豐富的想像力,馳騁十年滄桑,又飛越出特定時空的歷史發展,用心感受了永恆的哲理。是佳作,惜題目累贅不準確,這是美中不足。“淺談”、“讀後感”二者可隨意刪去其一,否則所淺談的已不是顧城的詩,而是自己的參賽文章了。
亞軍《呼喚自我情感的解放──讀張小嫻〈麵包樹上的女人〉之我思我想》的作者華南師範大學甄玲同學,以活潑自然、豐富、輕鬆的詞語,顯示個人在分析、槪括方面的工夫,雖未老到,但已架起人物的剖析、主題的發掘、風格的對比,這樣有型有款的評述框架,稱得上大學生的作品;不足的是個別詞語的使用上,褒貶尺度未夠準確,希在語言駕馭上多下苦功。寄語作者,完稿後多讀一兩遍,它的收益未必低於執筆前資料的收集,是寫作上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重要時機。
作文比賽對語文水平的提高起促進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家一致認為語言是重要的智能,當前在教育界十分火紅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納(H.Gardner)的多元智能論,也把語言智能放在首位,即使從功利主義出發,重視英數、忽視語文也是得不償失,還可以說是捨本逐末的。語文好,學習各科才有敏捷的、準確的理解,才有順暢、恰當的表達。因為人們獲得知識都是通過口頭、書面、網上語言獲得的。語文學得好,手上得了百合匙,一生受用;對中、小學生來說,語文好,次次測驗,科科考試加了分;學不好,一生不知給扣了多少分?對大專生來說,啃經典論著,撰寫論文,語文這一工具能運用到得心應手,必然事半功倍。
讀後感徵文比賽,具雙重意義,知識社會的新一代,終身學習,終身要與知識結緣,培養閱讀的興趣與習慣,增強求知慾,提高求知效益是廿一世紀育人的重要課題,全世界除了教育改革之外,博物館、圖書資訊館、科學館、文學館紛紛加強,二○○一年新加坡九家醫院與圖書館合作,採一站式服務,招收五百名新生嬰兒會員,從指點如何當精靈BB父母開始,以後嬰兒長大供書用館藏,有特別優惠。
學生讀後感作文比賽的意義不是緊扣了時代精神嗎?儘管澳門教育界已感到社會上作文比賽過多,特別是個別參賽者受不住虛榮的誘惑,或抄襲、或由長輩改得面目全非,在長輩默許下弄虛作偽,帶來德育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當然對於有雙重意義的讀後感比賽是不應因噎廢食的,望主辦單位進一步完善比賽規章與辦法,與教育界同心同德,辦好賽事,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
相關附件:評說大專組獲獎作品_劉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