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輝
首先祝賀各得奬同學,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勤於閱讀、勤於寫作,推薦更多的好書,也寫出更好的作品。
我雖身為高中組評判代表,但這個發言談的還是我的個人意見,其中謬誤應由我本人負責。
我想跟同學們說,所有徵文比賽嚴格算來都是不公平的,因為比賽都得評判來評,而不同的評判其標準、好惡均不同,所以凡文學評比皆難以完全服衆,即便諾貝爾奬也如此。這次我們三位評判也有各自不同的好惡,因此,對得奬作品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現在這些得奬作品都經過我們認眞細緻討論而選出的,都是我們認為比較優秀的。
我跟彭海玲博士都曾參加去年第六屆的評判工作。對比上屆,我們發現本屆參賽作品總體上有很大的提高,從評論的書種到文章的質量,都有進步。我以為這應該跟大會開放書種,不再限於澳門書刊有關,使同學們能夠在一個更廣闊的範圍內選擇最觸動自己心靈的作品來評論,因而出現更多精彩的文章。
我認為好的讀後感應有一種感染力,使讀者讀了該文後也想找所述之書來讀讀,如是,則該篇讀後感就成功了。可如何有這種感染力呢?一是作者眞的要有所感,二是作者在介紹時要講究行文策略,或開門見山,或故佈疑陣,或欲揚先抑,或夾叙夾議,方法有許多種,關鍵要抓住讀者的心,讓他隨着你的引介走進書中的境界而渾然忘外,則你就成功了。另外,這是個徵文比賽,因此我在看文章時,除了留意作者有無個人見解、新穎觀點外,還注意他的文筆,流暢是基本要求,最好是優美,有文采。讀後感雖然應以論為主,但即便是正規的學術論文也可寫得文采飛揚,更何況讀後感畢竟有一“感”字,正是讓作者“獨抒靈性”的好機會。
總而言之,一篇好的讀後感,旣要反映所述之書的特色及其精要之處,又要反映作者個人的識見以及寫作的能力,是寫作各項能力的綜合表現。
本次獲奬的作品基本上達到上述的要求。
綜觀全部獲奬作品,我第一要讚它們的題目改得不錯。一題之目,好比一個人的眼睛;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題目也是文章的靈魂之窗。題目改得好,除了能傳達文章的主旨綱要外,更是吸引讀者閱讀的第一道魅力。許多人只注意內文的修飾,卻忘掉題目的講究,往只以《讀ÍÍÍ有感》之類的題目草草應付,千篇一律,毫無特色。從這次得奬作品的題目來看,基本上沒有上述毛病,並且大致能槪括出各自文章的中心主旨,這是特意要點出的。
其次,這些作品能夠得奬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顯示出作者眞切的感情和獨立的思考。
《尋找快樂醫師》的作者從勵志故事中看到“最苦的事情,現在一臉笑容的人曾經歷過;最卑微的日子,現在風風光光的人曾經走過。然而,別人的經歷,成為我們摔時的軟墊,成為我們傷口的鎭痛劑;別人的現況,成為我們掙扎的盼望。”
《死亡》的作者“覺得人生就如一個循環系統,瀕臨於生死邊緣的人只是做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他們會回復兒時的好奇心,對周遭的環境也會一絲不苟地研究着,從而感嘆出更多的問題,即使是繁忙都市中的忙碌人,在即將走進天國時,也會靜下來,看看一花一草,甚至像小孩子般望着一隻小鳥,他們也會擁有小孩所應有的一切厚待──別人的關心、愛護和照料。所以,別害怕死,做個快樂的小孩也不錯呢。”
《異鄉看世情》的作者看完陶傑在《泰晤士河畔》中對香港留學生的介紹後,感嘆“今天的留學生,卻只忙着購買娛樂周刊,追逐千里以外的香港娛樂圈新聞,在小圈子裡胡混。”並引用少年孫中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而嘆息“留學少年有孫中山如此氣魄大志者,不復見了!”
《舊中國女人的悲劇》和《女性“心足”的解放》兩文都談到舊中國對婦女壓迫的問題。前者從蘇童《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看到“點燈,代表了丈夫的寵幸。點燈,也代表了男性霸權的橫行。”後者深刻地指出,“從某個角度講,女性的解放,當自放腳開始;而眞正意義上的女性解放,則始自女性心理上的廢除裹足。”
在《痛苦換來快樂》中,作者通過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聯繫現實社會中現象,對“輕”與“重”進行了辯證的哲學思考:“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年輕一代,我們感受最深的是‘輕’。理想可以隨時背棄,愛情可以隨心更換,家庭可以不再重要,於是,我們感受到了,‘生命不能受之輕’。”“可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虛空往往是不能承受的。沉重有時更是我們的精神依靠。”
季軍《永恆的童心》的作者提出人應有“心靈的童年”,指出“真正成熟的人,不是‘看厭人生’,乃是‘看透人生’而又童心未泯的。人,應該長大,但在長大中,過去的只是實際的童年,心靈的童年應當永遠保持下來!”
亞軍《我們都是這樣選擇的》的作者尖銳地看到現代愛情中,“女性想方設法為悅己者容,男性努力幹一番事業等等,無非要對得起一段愛情,我們都下意識認為,他/她喜歡我,是因為我的容貌身材,是因為我的家勢錢財,即使愛情被人描述多麼神聖,還是逃不過人類種種庸俗看法的沾污”。
冠軍《尋找昔日的足跡》,追隨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嘆》中對世界文明古國的採訪,揭示出“再偉大的文明也抵不過人類最原始最簡單的慾望,這慾望因周圍的環境越美好,文明的越發偉大而越膨脹,文明越偉大,這種慾望便越放肆得駭人。終於在美好偉大的頂端爆發出鬥爭、掠奪、殺戮──美好的偉大的頓成碎片,散落在世人無知的胸膛,化為沉重的遺跡,給人類留下遺憾”。
上述引文都是作者們在閱讀作品後產生的思想花火,燦爛奪目。為學為文,首要條件就是要善於思考、敢於創新,我覺得這批獲獎者都擁有這份美好的特質。
再就是文筆。這些獲獎作品都做到流暢通達的基本要求,而且善於鋪排及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加文采。比如冠軍作品《尋找昔日的足跡》,文字準確優美,辭彙量豐富,大量地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遣詞造句的能力。像“深深的嘆息停留在埃及帝王谷的兩座高大而蒼老的雕塑前,這些古老得不能說話的文明遺跡都淌下了淚,向筆尖一聚,便劃出那一扇記憶的大門,讓它去訴說曾經的燦爛在自負和缺乏理性之下是如何變成黃沙下的亡魂。”又像“眉頭欲展之際,伊拉克那裡奇怪的巴比倫卻又將眉頭摺起,不倫不類的古跡修復讓人啼笑皆非之餘,更讓人慨嘆那一時無兩的巴比倫在後人手中竟然淪落得連斜陽也不願再眷顧那殘牆的地步了。”還有一樣值得提及的是文章的節奏,這是許多人忽略而本文經營得頗不俗的一項寫作要素。在《尋找昔日的足跡》中,長、短句交叉運用,錯落有致,整個節奏或徐或疾,控制得宜,使人一路讀下,竟有餘音繞樑之感,既加強了文章的可讀性,亦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很值得讚賞。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認為“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我覺得寫作讀後感是兼有上述三項優點的綜合訓練。寫作者首先當然得讀書,於是獲得充實;之後得思考,與書作者遠隔時空來討論,於是獲得機智;再之後發而為文,需適當引用原文以作說明或論據,於是獲得準確。綜觀這次徵文比賽的得獎作品,我以為也可以概括為“充實、機智、準確”,是一批優秀的文章。
相關附件:充實、機智、準確──第七屆澳門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高中組評判發言_黃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