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新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評審意見(初中組)

鄒家禮

 

今年新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已踏入第八年,應徵的稿件之中,呈現出選書和表達手法多元化的趨向,不知是否因賽例不再局限於澳門出版刊物,亦不以社科及文學兩大類作區分的緣故?

評審標準

在衆多來稿所談及的書海茫茫之中,如何評鑑作者對一本書的了解,怎樣審定作者的讀後感是眞的讀後而有所感,是今次我和另外兩位評判最傷腦筋的地方。

坦白說,即使身為評判,亦不可能對比賽涉及的所有書籍一一涉獵。在這樣的情況下,先看文章的寫作技巧,再看作品所反映的讀後感想之厚薄,加上三位評判在總評時的討論,大槪就是此次評審的一個共通標準。

今年能進入決審的作品中,名列前線的作品水準其實相差無幾,但在同一水平中,不同名次的作品卻在深度上和對書本的吃透程度上呈現出一點點差別。

〈淺談幸福〉:童眞童趣,學習幸福

先以季軍作品,海星中學梁佩雯同學的〈淺談幸福:談幸福號列車〉而言,能吸引大家注意的,先是其報告一樣的形式,詳列作者簡介,內容撮要之後,才正式開始其讀後感;這樣的形式大槪出於老師佈置作業的要求,好在作者的文字簡潔有力,當我們越過了先前那個形式化開場白之後,在讀後感的部分便眞正讀出文章的吸引力。作為初中學生,寫文章,特別是寫讀後感時最易板起面孔來說道理,其實更似在敎訓別人,這當然不是寫作的最終目的,更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淺談幸福〉這篇作品,正是以書本探討幸福的內容,結合自己的──一個初中生對幸福生活的學習和追求,而在不停追問“幸福是甚麼”“怎麼找到幸福”的發問中,聯繫〈幸福號列車〉這本散文集的片段,以較好的剪裁和妥當的併貼,眞實反映出中學生對幸福這種難以量化的東西的疑惑和追求。

〈童年是愛的心路歷程〉:勇於處理短篇作品

許多同學喜歡讀長篇故事,至少在寫讀後感時,簡單介紹一個長篇小說總比說明一本短篇小說容易,有些同學甚至會乾脆選一篇來寫讀後感,技術上避過了有太多篇章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但今次初中組亞軍,濠江中學李婷婷同學在得奬作品〈童年是愛的心路歷程:讀褪色的友誼有感〉中,不但處理了一本短篇小說,更同時介紹香港兒童文學家何紫的小說系列,有簡潔的評論亦有細緻交代某一篇章的感想。此文與別不同之處,是在抒情的讀後感之外,更能以評論者的角度縱論全書,做到全面而圍繞整本書寫作感想,這對一位初中生來說,是很難得的處理和剪裁。

〈生命有價〉:平穩全面,娓娓道來

接着我們會談談冠軍得主,培正中學馬素欣同學的〈生命有價:讀老人與海有感〉。坦白說,馬素欣這篇文章的技巧並不很突出,在觀點上亦不是最有創見(有一位同學寫到希特勒,說他沒有錯,只是沒有人敎導他,這類就太有“創見”了),不過,她能做到許多參賽者都未必掌握得好的特點,她的文章寫得平穩。

平,是沒有太大的高低起伏,閱讀的時候,差不多能預測下一段會談甚麼,但你就是會看下去,聽她細細說道理。

穩,是指她的文章沒有突出某一兩個重點,但難得之處是她所談的都是不可缺少的觀點,也就是說,她在寫作時考慮得比較周全。《老人與海》是以簡單的故事,述說人生大道理的經典小說,馬素欣的讀後感亦能順着故事的氣氛,與讀者一起出海歷險,不談什麼大道理,只是結尾簡單說一句:在未來的戰場上,我寧願力戰而死,也不願不戰而降。這就比長篇大論的說敎更有感染力,也更見眞感情。

多讀經典,扣緊主題

談過了今屆優勝者的長處,我們再來談談今屆參賽作品較普遍和較顯著的不足。

首先是不少參賽之作扣不緊原書的主題,只忙於講自己的道理,而這道理可能都是老生常談,可能跟原書沒有多少關係。這樣的參賽文章,為數不少,且不乏文辭精美,甚見功力的作品,但在讀後感比賽中,未能抓住書本主題,結合閱讀所得加以發揮的文章,即使寫得再好,也該與讀後感比賽的奬項無緣吧!


相關附件:第八屆新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評審意見_鄒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