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亞軍
開啟智慧的大門──讀《論語一日一讀》
培正中學 鄭穎希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富強,經濟迅速起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更首次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辦,中國已經能夠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說到要感受中華文化的傳統,無論如何也要翻開《論語》這部儒家思想的經典看一看。《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是一部語錄體的書籍。但對於我來說,閱讀《論語》確實是有點吃力和乏味。幸運的是在這個聖誕假期給我看到了《論語一日一讀》這本書,其作者對《論語》這本原著作出了十個方面的分析:(一)血脈親情、(二)仁愛智慧、(三)規矩方圓、(四)立世道德、(五)為人處事、(六)識人知事、(七)事業人生、(八)求知為學、(九)生死命運、(十)快樂真言。令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儒家思想,藉此給自己的思想來一次洗滌;自己的行為來一次反省;讓心靈也吸收一點養份。
《論語》主要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怎樣做一個既懂得盡孝義,又擁有仁愛品德的人。學懂做人處世為基本,進而體察人生百態去做大事,《大學》中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的儒家思想首重“孝”字,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姊妹是做人的根本,有了做人的根本,才可能成為有仁愛之心的人。仁愛包括愛己、愛人、愛天下、愛萬物這些崇高品德。現今年輕人終日埋怨父母對自己管束過於嚴厲和不了解自己,長大後又以各種理由藉口而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但大家有否靜心想過,所有的藉口和抱怨都是來自私心,因為我們缺乏了“孝”這種美德,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每個人都只懂得愛自己,要去愛別人、愛天下都被認為不符合自己的“經濟效益”,根本不屑去做。相反,若然大家都有一顆愛人之心,社會就得以和諧共容。亦有些人為求個人利益,鼠目寸光、不擇手段地破壞大自然,引致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令到我們居住的地球不斷受到污染和破壞,如果這些人都擁有一顆愛天下萬物之心,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來就可以在一個美好的環境下生活。所以,我們必須具備仁愛的智慧,不應盲目追求私利,這才是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
建立做人的根本,樹立高尚的品格,更要有博學的心。如何去學,如何去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求學貴乎學與思。正在處於求學階段的我,最能深切感受到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多思考,多發問,才能把所學的知識理解和消化,避免“囫圇吞棗”,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時下許多學生懼怕學習,經常不能加深對所學過知識的印象,測驗考試時又不能靈活運用所學過的東西,他們不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把知識融會貫通,缺乏鑽研精神,所以一旦要解決問題時便束手無策,腦海一片空白。《論語——為政第二》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好說明這一切。
北宋名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只要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端正求學的態度,認清生命的目標,衡量生存的價值,那麼你將會變得睿智,將來的你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貢獻良多的儒雅之士。
有人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中華文化是一個寶藏,它蘊藏着幾千年的智慧等待大家去發掘,它是一盞導航燈,一直指引着我們走正確的路,指引着中國走向國際化、現代化。
書名︰《論語一日一讀》
作者︰王海英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