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季軍
文化平衡──讀《狼圖騰》
濠江中學 鄭宇菁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讀完《狼圖騰》,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句說話。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舉兵起義,改朝換代,到底包含了多少深意?這片大地,又包容了多少的「平衡」?
作者姜戎以恢宏大氣的筆調寫下了這部屬於草原狼的史詩。一個凌厲的眼神,一個利落的動作,一聲悲愴的長嗥,一次驚心的慘戰,一點點地勾勒出在這片蒼茫的蒙古草原上自由馳騁的原始霸主。作者以「大命」與「小命」詮釋了人、狼、草原之間息息相關、唇亡齒寒的微妙關係。更推翻了人們對狼的一貫偏見與憎恨,從迷戀狼的北京知靑、崇敬狼的蒙古老人等觀點角度,向我們闡述了在一般人心目中概念模糊、神秘莫測的狼文化。
閱畢,不禁掩卷而嘆,終於明白作者對狼的執着與敬意從何而來。
卓越的軍事才能,團結的精神觀念,聰慧狡黠的頭腦……造物主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創造出此等生物。無疑,狼是天生的軍事家,其洞察秋毫、運籌帷幄,讓牠們得以在這片物競天擇的廣大草原上,以王者之姿繁衍生存。
作者透過寫狼,引出中華文化中暗藏的「狼圖騰」。以狼喩人,指出遊牧民族靈魂中所具有的「狼性」,正是當年蒙古區區十幾萬騎兵就能橫掃歐亞的重要原因。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狼性充滿兇猛強悍的活力與生命力,同時又充滿瘋狂的貪婪、掠奪和破壞力。控制得宜能夠造福人類,否則,只會自取滅亡。
書中曾指出代表遊牧民族的「狼性」與代表農耕民族的「羊性」之間的平衡重要性。然而,我對於作者過份褒「狼」貶「羊」的理論始終有所保留。
作者指出,虔誠信奉狼圖騰的蒙古民族,是古代世界性格最勇猛強悍、剛毅智慧的民族,亦是元代騎兵為中國爭取得歷史上最大版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後又以「再強悍的遊牧民族陷落到世界上最廣闊的華夏農田和耕地之中,以及套上儒家精神枷鎖,經過幾代以後,狼性就必然退化」作為元代衰敗的藉口。
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無疑,元代建國君主成吉思汗的驍勇善戰讓「元」這一國號得以在歷史上誕生。但元代只知領土而不知統治,窮兵黷武,皇位繼承制度不健全,採取多項高壓政策激起漢人反元之心,這些不恰恰是導致元代速亡的原因嗎?難道這能單純的歸咎於農耕民族的「羊性」?
作者後來又提出:“只有華夏民族在性格上的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於羊性,華夏中國就會疆域擴大,國富民強,繁榮昌盛。”在這一點上,我至少是認同的。但我認為,我們的文化不應只偏重於某一方面。一個朝代得以長存,除了要懂得攻伐外敵、保家衛國,對於文治內政等方面亦不容忽視。
世界的平衡是暫時的,而不平衡才是永恆。要做到兩種相反的文化並存正是一大難處。倘若如作者所言「狼性略大於羊性」,只怕對於如此一個難以掌控的臨界點,一旦稍稍越界,就會打破平衡,招致無法預計的災難。
綜觀中國歷史,狼性過強的君主當中必有秦始皇之名。這位歷史上的首位皇帝,縱使有確立版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豐功偉績,卻始終無法掩飾其刑法苛刻、勞役人民、焚書坑儒的種種殘暴手段。而在此等強硬的統治底下,人民起義反抗乃必然之事,於是項羽、劉邦相繼崛起。最終,又是一番改朝換代。
或許,秦始皇的暴政歸根究底也是為了有效地統治民族,管理全國。但稍一過火,如今卻是諷刺地落得「流芳百世」同時又「遺臭萬年」的下場。那正正是一種打破平衡導致的後果。
當然,我並非對作者提倡的狼文化感到質疑或採取否認態度。恰恰相反,透過書中對草原狼的細膩描寫,我也深深拜服於狼的兇猛、智慧、頑強、殘忍、氣魄和雄心。試問,有多少生物能像牠們如此戰術稱奇?有多少生物能像牠們如此通曉天象?有多少生物能像牠們有不屈不撓的剛強又有視死如歸的豁達?
縱使如此,這個萬千世界自誕生之日起,就並非單一的。從來不會有永遠的光明,也不會有無盡的黑暗;沒有絕對的正義,也無徹底的邪惡。若僅以一種文化貫穿整個歷史迴廊、中華文化,只怕有點過於單薄。
以我們的祖國為一整體,其實她正正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之中。看似平靜,實質內部翻騰着來自四方大地各式各樣的文化,互相交融,互相碰撞,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變換與更替蛻變進化而成。但是,只要其中一種過於強大的文化獨佔鰲頭,無論此乃「狼性」抑或「羊性」,最後都只會引致覆亡。
而中國能一直繁盛至今,正因為這片遼闊大地能夠包容各種文化。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經過了積弱,經過了富強,各樣的矛盾,各樣的觀點,一切皆無定案。對於這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又豈能以單一闡明?因為每個時代,都有着屬於它的故事、文化,與奇妙的平衡。
書名:《狼圖騰》
作者:姜戎
出版社:利文出版
相關附件:文化平衡──讀《狼圖騰》_鄭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