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亞軍 侯建輝 尋找桃花源 ──讀《文化苦旅》

高中組 亞軍

尋找桃花源──讀《文化苦旅》

濠江中學 侯建輝

 

耶路撒冷有一條苦路,紀念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的故事。

但世間又有多少人能像基督那樣背得起沉重的十字架走苦路?假若人生就是一條苦路,那麼很多人會在到達終點之前耗盡向前的勇氣。

記得那個千古流傳的桃花源吧?曾有人嘗試尋找它的下落,攀過高山、渡過大江,歷盡艱辛。但似乎陶淵明與世人開了一個大玩笑──所有人都找不到真正的桃花源。但我寧願相信桃花源的存在,相信桃花源在那崎嶇苦路的盡頭。或者大家心裡都知道世間容不下一個過於理想的國度,但還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懷著尋找桃花源的夢想。

看了《文化苦旅》後,我對“苦”的印象,或多或少有些改變。文化苦旅,令人聯想到一個人背着行囊風塵僕僕,遠走天涯海角,尋找那些早被遺忘的斷牆破瓦,重新發掘失落的陳年舊事。然而當現代交通變得發達,所謂的苦,早已從肉體上的勞累轉往一種百感交集的苦澀。尤其當故事一一道出的時候,世事的變遷不免會引起陣陣惆悵與無奈。也許是中國實在太大,歷史太悠久,任憑誰耗盡一生也不可能把她的一切繼承和流傳。只能慨嘆往事如煙,回頭再走自己的苦路。

在我的感覺中,《文化苦旅》的余秋雨,是一個甘願接受旅程煎熬的角色。書中的余秋雨,從莫高窟的苦痛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西湖到陽關,走過了大半個中國。就像是那些不畏艱苦的人,背上行囊,為追求自由,或追求解放,或追求理想。縱使有時並不可能走到終點,但卻從來沒有後悔。

那個失意的陶淵明已決心脫離了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照理他可以心滿意足,不再顧慮世俗的仕途枯榮。但是他是一個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一生受儒學思想的薰陶。若要完全擺脫原先的抱負,或掙脫仕途的輪迴,只有逃離俗世,回到大自然的擁抱,才能使他矛盾的心境平靜下來。儘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

也許這是中國文人的命運吧!帝王們大力宣傳“學而優則仕”,但又辜負一批又一批讀書人的勞累,把他們遠拒於官場之外。我想只有像桃花源這種並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地方才可以容納這些多情的“遷客騷人”。沒有車馬、沒有地圖,甚至沒有方向……他們就是這樣用整個後半生走着,尋找着……

余秋雨也似乎沒有特定的目的地。作為一個熟讀經史的文人,他也仿效前輩們,在祖國的河山肆意漂流,盼望有一天能遇到一片淨土。但他永遠沒有忘記前輩留下的腳印。走過了千山萬水,總會偶爾停下來,回憶一下文人的往事。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更寄託每個曾踏足這裡的人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或悲或喜的心情。當他站在那些文人曾經站過的地方,“總有一種歷史的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那些流傳千古,至今我們依然一再拜讀的名文佳作,就余秋雨所言,就是由多少文人墨客貶謫異鄉所留下的淒美腳步。柳宗元在貶謫到柳州的路途中,與同被貶的劉禹錫分別時,哭吟“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被遠貶的文人,滿懷孤傷,怎麼不會令人難過呢?後世再多的讚嘆不能減損他的寂寞,只有那一卷詩文和多情的山水,才能撫慰文人吧?在那個時代,無論是要立志攀上“廟堂之高”,或是退至“江湖之遠”,對於他們來說,這兩條路都太渺遠,甚至有點痛苦。在那個時代,只有“王朝寵之貶之的臣吏,只有父親的兒子或是兒子的父親”,斷絕一切對於個人便是毫無價值。蘇東坡先生仰天長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許這正是他內心徘徊在“出仕”和“隱歸”的掙扎之中。

值得慶幸的是,正是山水給他們一個開闢自己天地的機會。不能把志向投向現實社會,便躲進一個人文與自然交融的天地裡自娛自耗;消除了志向,又把這種消除變成志向。柳宗元愛的永州山水、蘇軾迷戀的荔枝、陶淵明鍾情的秋菊……閱讀他們的詩文,撫摸文人們滿是傷痕的肌膚,頓覺這一切安排縱使是他們的不幸,但又有哪裡能像中華壯闊的河山一樣容得下他們廣闊的胸懷呢?他們本當是那個時代的人傑,但卻只因一紙辭章被納為一個國家機器中的當一個無生命的零件,被隨意裝上拆下,偶然被調到幾千里遠的“天然監獄”。但又只有這個沒有盡頭的監獄,才可以令他們放心地把滿腹豪情寄託於此。古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山”和“水”不就是他們的最好歸宿嗎?就是因為有這群遠離廟堂的文人,中國的文化也不至於完全僵硬在科舉制度的框框中。

桃花源又離那些文人有多遠呢?事實上從來也沒有人得到過真正的桃花源。但在艱苦的追尋過程中,文人們至少從自然山水中獲得靈感,在藝術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在我心中,所謂的“桃花源”,並不是一個安枕無憂的天堂,而一個沒有恐懼的地方:不須懼怕名利、不須懼怕束縛、不須懼怕痛苦。文人們以沒有束縛的身軀全心去感受時間的激蕩、生命的枯榮、人生的真義……或者對於每個文人來說,這樣一個地方,都是他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吧!

朝代交替,四季更迭。哪怕只剩下一座廢墟,剩下蒼老無力的碑文,文人們心目中的桃花源依然存在。一卷卷能夠凝住時間的詩文,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地圖了。

“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余秋雨唱着三毛的歌,去尋找更遠的山水,發掘更深的故事。無論路有多苦,盡頭在多渺遠,仍然會有一群固執的人,不顧一切,順著先輩的腳印,一步一步尋找他們心目中的桃花源。

何時又到我們背起行囊,繼續走這條苦路呢?

 

 

書名︰《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出版︰爾雅出版社

 

相關附件:尋找桃花源──讀《文化苦旅》_侯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