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季軍
綻放心靈之花──讀《走!讓我們回到山上去》有感
濠江中學氹仔分校 梁偉鍵
生活在澳門,我們每天過着太平的日子,每天上課放學,跟着這個時代的巨輪滾動着,我們不缺乏物質生活,然而心早已變得麻木。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跟大人回大陸探親,因為可以在池塘釣魚,可以在空地上自由追逐……對於在寸金尺土地方長大的澳門孩子來說,這些是多麼自由自在的事情。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回鄉的次數越來越少,寧願躲在小房間對着冷冷的發光屏幕也不願重拾那所謂的舟車勞累。漸漸地,泥土的芳香與我成了陌路。
《走!讓我們回到山上去》偶然映入眼簾的這一本書卻把我重新帶回了孩童時代,雖然我的童年記憶裡沒有廣闊的森林山地和山腰上的小木屋,但我知道,童年的我沒有太多的顧慮,只有純粹的快樂,只有簡單的美好,而這一切一切,都是屬於大自然的。
城市人懷揣着一口袋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實現,這是常有的事。書中講述一對美國夫婦放棄追逐太遙遠的夢,每逢周末放假都從城市回歸到西北部的山上生活,他們以為城市裡的生活維繫着他們實際生活的需要,然而在山上生活的所見所聞慢慢使他們覺得人類一直賴以生存的空間其實是來自於大自然,人類只不過是大地的管家,而與其他生物一起分享着這個地球。當地球正在不斷城市化,我覺得人類,甚至乎一部分生物也在不斷城市化,人們在城市裡生活認為甚麼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小鳥棲息在電線上,牽牛花攀滿一堵鋼筋水泥牆。我們早已經對這些現象麻木,有時還會認為是社會發展的障礙,而這些其實都是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的表現。是的,大自然有傳播生命的能力,當我們看罷這本書,發現封底上面印有一句書中的句子:“人類並非在鋼筋、水泥、忙碌街道上的房子裡進化的;不論我們距離自然有多遠,都需要和我們過去的天性,保持某方面的聯繫。”人類以外的生命體都在不斷適應人類活動而造就的環境生存,但文明的人類為建造繁華不斷破壞自然環境,在各種生命的眼中,這些行為與野蠻人又有甚麼分別?
從書中女主人公在大自然中和諧生活的體驗裡看到,原來一個人可以為大自然做的貢獻是多不勝數的,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大自然和我們緊密的聯繫,又似乎忘記了我們的祖先曾經與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忘記了我們小時候曾經與鳥兒為伴,以山水為樂園。我想回到過去,回到那個稚兒時的年代,那是大自然賦予我最真摯感情的時期。就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那裡只不過是個荒涼的地方,然而在孩子們的眼中,它是一個充滿了顏色和聲音的生命世界,在青青的野草叢裡,在他們豐富的幻想裡也氤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難道只有好奇的孩子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奧秘之處?我們長大之後,為甚麼會失去那一份熱情?大概我們總是過份要求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利益,而它的美麗所在,早已經被我們忘記得蕩然無存。當伐木機伐光整個森林時,人類的心亦被掏空。
人如空殼,只會讓私心不斷膨脹,最後必然導致滅亡,這個道理是淺顯的。書中的泉水山谷是否我們心靈應該要降落的地方?人類的進化歷程一直都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止步於自然,最終關心的還是人類自身的利益卻不能和自然融合為一。主人公從城市搬進山谷裡,起初只憑着一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心,她向讀者一一記敘了從一無所知,到了解再到戀上這一大片山谷的經過,其中有些實際問題是被城市化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如怕蛇、開掘水井、在山中居住的環境適應等,只有克服這些困難,大自然才會對於那些悉心洞察它的生活並歌頌它的瑰麗的人產生感激之情,而人的心靈才顯光輝。
老子曰:“知止不殆”。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自然資源卻不是無限的,人類發展經濟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自然界生態環境的承受力,要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首先要保持自己內心的和諧。我們內心要如孩子們般保持純潔,在心靈的深處孕育出一篇綠洲。
走!讓我們回到山上去,讓心靈降落在大地上,為其種子的萌芽而興奮,為其花朵的綻放而欣喜,為找回大自然對我們最初的感動而感動。
《走!讓我們回到山上去》
作者︰Radine Trees Nehring
出版社︰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