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冠軍
她口中的那個童年——讀《女聲獨唱》之〈弄堂.街巷〉有感
勞工子弟學校 梁馨月
以前的童年那麼快樂無憂,生活的小巷充滿著歡聲笑語,但失去的不只是街巷。
——題記
吾鄉吾土,情繫終生
在兒時的記憶裡,外婆她手心的溫暖和百聽不厭的故事填滿了我的童年,她在尚未癱瘓前經常抱著我,一遍遍的哼著太婆教給她的歌謠,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故事的地點就是離我很近很近的澳門──她成長的地方。只要打開那話匣子,外婆就會如數家珍似的述說蓮花寶地的點點滴滴,說著說著便忘記了時間,忘卻了她已經高達73歲高齡,像個小孩子般向我炫耀她往日的種種事蹟,她的每一字、每一語,不經不覺間在我記憶中銘刻了一道道清晰的印記。
外婆幾乎每天都跟我講述她那如夢似幻的快樂童年,她每次都抱著我,慢悠悠地細細道來:“那時我才三四歲左右,澳門還歸著葡萄牙統治。那時候我們玩的地方在石仔斜坡那裡,正對著大炮台方向,再走遠一點便可見一個街市,擠滿了叫叫嚷嚷的商販──”外婆頓了一頓,似是憶起了些甚麼,接著嘟嘟囔囔的指著灣仔的方向說:“那時的我們不比你們現在幸福和科技發達,但我們在街巷裡踢毽子,跳橡皮筋繩,雨天放紙船,可比你們打電玩所感受的樂趣大多了……”
在父母之命的安排下,外婆遠嫁到內地,一去大半生,然而對這片伴她長大的故土,卻從未忘懷。
少小離家,暮年重臨
記得一次外婆又跟我談她縈牽半生的小城的故事,母親突然說:“既然您那麼記掛著澳門,我們不如辦證到澳門好好走走吧。”到了出發的一天,我們坐車取道拱北口岸直達澳門,過關後,外婆對澳門的新貌既驚歎又感歎:“我那個時候啊,關閘周圍哪有如此多高樓,馬路上哪有如此多車,都是一遍菜地哪,我們曾經在空地上打彈珠,跳橡皮筋繩呢!時代真是變了啊,我真的老了。”挽著外婆手的母親莞爾一笑道:“媽,您說的那些玩意兒現在已成為歷史,我想阿月有興趣聽您說的。不過啊,這次回來您估計要大吃一驚呢。”那時見外婆困惑的樣子,母親卻抿一抿嘴巴,故作神秘。
一路上兜兜轉轉,終於到了外婆所說她童年回憶中的大三巴街,眼前的街巷不再是充滿著孩童的吵嚷嬉笑的場面,業已換上了遊客熙熙攘攘的畫面,還記得當時外婆臉上奇怪的神色,縱使她未必消化到眼前的轉變,幸而還是接受了從兒時街變成商業街的事實。
稚氣的我,無法讀懂外婆的表情,更無法理解她五味雜陳的心緒,畢竟我在澳門的童年回憶寥寥無幾,自是無法理解她那種名為“鄉愁”的情意結。
濠情歌調,傳唱有人
現在我似是體會到了外婆當時的感受,從她講述的童年故事,哼唱的無名歌謠,走過的大街小巷,她是在回憶和歎息著她的時代與童年的逝去,也同時在為她心中那片寶地的欣欣向榮而欣喜,那是一種懷舊又盼新的心情。每當她走過一條條石板路,是否會想起一串串溜走的記憶?每當她看見大炮台,是否會想起那叫叫嚷嚷的商販?每當她經過巷子,是否會感歎時間的飛速流逝而獨留她一人?我無從得知,只知道那時快樂的童年一去不返,消失在時間卷軸的漫漫長頁裡。
雖然我的童年未在此度過,但我現在有機會來到澳門讀書和生活,我想是上天給我一個機會,吟唱外婆所教的歌謠,走過一條條她所懷念的街巷,感受一個時代的氣息。走出巷弄的盡頭,卻是繁華熱鬧的都市,我感受到小城的脈動,煥發著勃勃生機,她在歷史的傳承中蛻變,變成了一隻彩蝶,展開翅膀,悠然起舞。我今天的所見所感,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若干年後,我也要像外婆一樣跟下一代分享。我繼續邁步前行,行遍我的澳門,寫下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正如林中英在〈弄堂.街巷〉所說,現代化了的城市,傳統無立腳處,沒有童嬉聲的街巷好呆滯。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老一輩,應該也在歎息著傳統手藝無人可承,感歎著回歸後的高科技發展,回憶著兒時那模糊的快樂記憶吧。但我換個角度思考,時間雖會逝去,時代總會變遷,但只要我們用心傳承,這份濠江情懷將更為醇厚,舊貌自會替上新顏,明天將比昨天好,所以作為新一代澳門人,努力建設這片土地,愛護這片土地,我們傳承的故事將比前輩們更精彩、絢爛。
閱讀書籍:《女聲獨唱》
作 者:林中英
出 版 社:澳門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