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亞軍 譚曉彤 幸福通式?──讀《不斷幸福論》有感

高中組 亞軍

幸福通式?──讀《不斷幸福論》有感

培正中學 譚曉彤

 

幸福,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主觀感受。

對於五歲的小孩子、吃到一個可口的冰淇淋就猶如擁有全宇宙的幸福。

對我這個即將高中畢業的孩子而言、幸福就是能夠進入我夢想的大學。

對於年紀老邁的祖父母、能夠活多一天就是當下的幸福。

我們多多少少都嘗過幸福的滋味,但究竟如何製造幸福?幸福的開關按鈕又在哪裏呢?《不斷幸福論》從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出發,剖析幸福如何由成萬上億個的神經元製造,令我們成為有感情、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生物。同時,作者亦提出增加幸福感的科學方法,指出增加腦部的多巴胺的流量,幸福便唾手可得。

對於一個理科學生,我完全能夠理解作者對幸福作出的種種科學結論;可是,我看完此書,並沒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反而“剪不斷,理還亂”──既然,幸福有路可遁,為何笑臉不是每時每刻出現在我們的臉上呢?

大概在一年前,我有幸到日本參與一次學生交流活動。當時穿着棉襖的我,走在前衛的東京街頭,對這裏的一樹一草,一磚一瓦都嘖嘖稱奇。我這個“大鄉里”還是第一次走在這麼清潔的街道上、第一次遇見如此有禮、笑容可掬的服務員、第一次聽到文物建築和現代玻璃建築所譜出的和諧樂曲……還有的是,第一次到一個陌生的熊本家庭中寄宿。

那時候只有十六歲的我,和二十多位交流生一同坐在一個大禮堂中,等着司儀幫我們跟寄宿家庭的“爸媽”相認。終於,我和我的寄宿家庭──賴行先生和他的太太見面。

我從他們的身體語言及他們展示的一些照片中,似懂非懂地得知他們兩個都退休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受年齡的掣肘,還設立了一個組織,專門到一些殘疾學校辦活動,讓學生們體驗製作小船的過程,還有駕駛小船的樂趣。

起初我覺得十分驚奇,為何這對年近七十歲的夫婦還如此熱衷於教育,還如此不怕苦頭,願意為一些殘疾學生付出。

賴行太太娓娓道來︰“我以前是一位中學教師。還記得,班上曾經有一位男學生,性格內向。無論別人如何逗他,他也不會笑也不會張嘴跟你談話。我嘗試過跟他談談,但他只是會點頭搖頭……開學兩個星期之後,他便離校了。”

此時賴行太太眼泛淚光,她的丈夫連忙安撫她,而初來到埗的我為弄得如此尷尬而感到內疚

“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在暑假時遇到車禍,右腿沒了,裝了義肢,才令到他的情緒如此古怪。”

賴行太太一直對那位男生念念不忘,而他們倆明白到有許多肢體不健全的人在社會的邊緣掙扎,所以一直透過他們自身的手藝──造船技術,為他們重拾笑顏。他們向我展示了多張照片,有些是一些殘疾人士在製造紙船,有些則是自製小船的“下水禮”……儘管每張照片的主題不同,但每個人臉上流露的笑容都是真摯、燦爛的。

或許,幸福對於他們而言,根本不需要那幾億個的神經元批准;只要在那些孩子的臉上看見曙光,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鼓舞,也就是快樂的泉源。

事實上,在我們的身旁總不乏因為身體上的缺陷或者因種種經歷而失去勇氣的人。面對那些久久沒有笑容的臉孔,我曾經有一刻想過為何不效法《不斷幸福論》裏作者提出的方法︰注射多巴胺為人們帶來幸福感呢?

回望那些不幸的一群,我才醒覺生理上的愉悅感並不等於心靈上的富足,更不等於陰霾從此遠去。

世人尋找幸福,一如夜歸酒鬼找自己的家︰找不到,但知道它的存在。   ──伏爾泰

《不斷幸福論》以及所有科學家所提倡的幸福方程式,只是闡釋了為何我們會感到快樂、怎樣才能把快樂延續下去;但甚麼事情才能觸動那細小的神經元,令臉上的十九條肌肉收縮形成“笑”的樣子,令我們沉醉在快樂的空氣中,或許就只有我們才知道。

對於小孩子而言,玩具、甜食、漢堡包是他們快樂的奧秘。

對我而言,一首動聽的音樂、一群疼我的朋友們就能帶我到幸福之路。

對於老人家而言,看着我們快樂,他們便快樂。

儘管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本介紹“幸福方法”的書本,我無意說他們的方程式不正確,但如何令人幸福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六十億人有六十億個方法,六十億個方法都是幸福的鑰匙。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苦苦在書中尋找“快樂的秘方”呢?

你的幸福公式又是甚麼呢?

 

《不斷幸福論》

作者︰柯萊恩

譯︰陳素幸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二○○四年四月七日


相關附件:幸福通式?──讀《不斷幸福論》有感_譚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