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亞軍 姚 頡 我們的前地──讀《澳門前地》有感

初中組 亞軍

 

我們的前地──讀《澳門前地》有感

濠江中學  姚頡

 

著名的城市規劃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經說過:“城市活在記憶之中,憑藉其建築和機構,以及文學與藝術等更為持久的象徵形式,城市將過去、現在和將來鏈接在一起。”城市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留存記憶的載體,不管是房子、街區,還是街道、炮臺,在我們眼裏,均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滄桑歲月。無論是屈辱之日,還是流金歲月,這些事物構成了一代人的回憶。而對於澳門這一座城市,不同形式的建築展現了歷史、現實以及未來的有機融合。

這幾天,我在學校的圖書館裏閒逛,走著走著,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澳門前地》。抱著一點點好奇心,我翻開了它。漸漸地,我入迷了,是因為當中介紹了我們城市的一道道風景線——前地。從書中可以得知,“前地”是指葡人所建教堂之前露天宗教場地或者貿易市場用途的小空地。

我不禁想,也許以前,在澳門的前地上,人們走在黑白相間的葡式碎石路,邊走邊聊,又或是坐在一旁的座椅上休息,吃著葡撻。前地上也許聚集了不少攤販,正在叫賣,推銷自家的東西,吸引了來往過客的目光。也許在那些特殊的節日裡,前地便會成為宗教活動的場所,說不定有人身披西方宗教的服飾,抬著神像出來巡遊,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空地的功能逐漸擴大到適合於市民日常生活功能的公共空間。

書中介紹過這種前地,例如媽閣廟前地。媽閣廟前地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澳門最有代表性的廟宇——媽閣廟,它依靠山崖,面朝大海,是澳門最古老的廟,所以它吸引遊客來此。同時,這裏也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陸澳門的地方,是澳門的葡文名稱“Macau”的來源。這裏還經過改造,鋪上了碎石,與中式設計形成強烈對比,充分體現出澳門中西交融的特徵。而在每年春節及農曆3月23日天后誕期,在廣場上,會放鞭炮,舞獅,演戲,十分熱鬧。

相形之下,位於澳門本島的議事廳前地則更為出名,那裡具有歐洲建築風格,兩邊的商鋪裏琳琅滿目。以前,這裏是用來給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用的,所以在這一帶的周圍,你可以發現,建築物都極其富有歐洲特色。只是到了後來,這裏就變成大型的聚會和社區活動的場所,以及來澳遊客的必去之處。每到節日到來時,這裏就會變成歡樂的海洋,人們在這裏載歌載舞,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難怪書中會說,這是澳門人氣最旺的前地空間和反映澳門與文化特徵的城市“名片”。

我不禁想到家鄉的小廣場,那裏只是用來供市民鍛煉身體,聊天和玩樂的地方而已,並沒有像澳門的前地那麼多元化。就好比建築吧,澳門的建築風格大多是具有歐洲特色,這在內地是很少見的。但是,無論是內地廣場,還是澳門前地,這些地方的功能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建立和增強市民與市民之間的關係。

但是由於城市的發展,前地逐漸被人們忽視了。平日,人們從這裏路過,卻看著手中的電子產品。雖說科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但是我們褪去的記憶無疑是最大的不幸。另外,在我們大肆建造高樓大廈,開發土地的时候,有一些商鋪或建築物,以及我們熱愛的東西,都被迫消失,它們是我們澳門人的回憶,更是澳門變化的側影。這讓我困惑,難道它們真的不重要嗎?

也許,經過歲月的洗滌,我們逐步淡忘的,是這座城市裏的每一個角落。在年華流轉之中,記憶中城市的模樣,終將歸於沉寂。若我們不再去關注,去保護這些看似普通的角落,那麼到最後,前地只會成為書上那枯燥的文字和圖片!但願大家一起去守護我們的前地,讓它們成為澳門最美好的地方!

 

 

書名:《澳門前地》

作者:朱蓉、 吳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