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季軍 鄭凱絲 愛,從愛身邊的人開始……

高中組 季軍

愛,從愛身邊的人開始……

鏡平學校 鄭凱絲

 

人生漫漫幾十年,會看見藍天、大海、高峰,也會遇見深谷、險灘、戈壁……這一幅幅景色構成我們五味陳雜的人生,當中滋味有甜也有酸,酸酸甜甜交織着既美麗又苦澀交錯的人生圖網。儘管挫折、低谷、逆境讓人生嘗起來多麼地酸楚,但我們仍可以為自己找來一絲甜蜜──那就是不管命運如何跌宕起伏,還是要時懷一顆感恩知足的心,把愛傳遞出去──這就是羅乃萱著的《甜酸人生》要帶給讀者的信念。

關懷他人,就是一種傳遞愛、得到愛的途徑。如果懷着一顆真誠熱烈的心,許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三言兩語幫了別人甚麼,反倒是看到別人在絕望中有了盼望,自己營役枯竭的心靈也會得到了滋潤。這就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關愛是一種體現普世價值觀的大愛之風。書中作者幫老人院的長者洗澡、為小輩解惑指導人生路的溫馨畫面深深感動了我,文字描述的景象彷彿重現了課文中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的面貌。讀之,我堅信這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現今媒體上處處可見各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報道;當大家看着各種罪案的新聞報道時,冷嗤一聲:“現在的人真是……”陷入了一面批判社會,一面卻逐漸習以為常、麻木冷漠、無所作為的可悲。不管是等待器管捐贈的重症病人、被挖眼的男童,還是熱議的“見老人跌倒,扶不扶?”都是紅燈閃爍呼叫“社會正在沉淪”的警報聲──社會需要拯救者,需要關懷者,需要每個人深藏於心中的愛並將之灑遍人間。

讀了這本書後,我很慚愧。因為我也是只會譴責卻無所作為的人群中的一員——在批判當今不良社會風氣時,自以為這是我與之不同的證明,而現在我知道,非也。因為我的日常行為,證明在我的心中同樣是缺乏愛的,同樣是冷漠的。我對父母任性無理、漠不關心,對弟弟也沒有做到姐姐的關愛責任,對朋輩也不大關心。從我對同輩人的了解中,相信大多年輕人都和我一樣:在家,對父母予取予求,有些甚至由於父母能力無法提供某些物質時而怪責父母;在學校,每當有義工活動的時候就避之則吉,如非必要絕不會主動參加(有一次班主任要了解班內有多少同學參加本澳義工社團經常做義工的,全班四十人僅有兩個,其餘的三十八人雖然也曾參與義工,但都是“被義工”。這數字並非我校我班的個別現象,而正是反映了本澳年輕人做義工的真實狀況);在社會,凡事的出發點都以考量自身利益為首;對身邊的人缺乏關愛和體諒,只希望別人為自己付出。

深思之,為甚麼在物質豐富和倍受關懷的環境下接受教育的年輕人會變成這樣呢?不得不承認,培育英才必不可缺的德育課題早被以學分成績為重的教育制度忽略,緊逼的授課及頻密的考測模式,大大制約了德育的多元發展,把德育量化為分數、把義工時數(而且大都是被動的義工)的多少視為評價學生品德好壞的標準。“以禮待人”和“愛人如己”等德育問題以生硬的理論和是非選擇題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內心並未真正感受並建立這種大愛精神,又怎能談奉獻呢?

歐美國家這方面就做得比我們好,加拿大的小學生在“社會課堂”中,會走進基層社區參與義工活動,每學期均會探訪社會弱勢群體,從小培養關愛社會的主動性和公民意識。可見良好品德不是靠可悲的量化分數逼出來的,而是需要家長和學校持之以恆以體驗性的互動方式,將正確的道德觀念植根於學生心中。要年輕人擁有高尚的品德和無私大愛的奉獻精神,除了需要體驗性的德育教育,更關鍵的在於社會要有更多美德的榜樣讓他們追隨。放眼世界,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大慈善家比爾蓋茨、影視大亨邵逸夫的精神,還有內地被人們讚揚的“最美村幹部”、“最美教師”、“最美郵遞員”、“最美鄉村醫生”等等都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書中提到,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求層級論”,認為人的一生伴隨着歲月成長,將產生六種層級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最後一項則是靈性的需求。意思就是人有“超越個人,協助他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能跳出自我,關懷他人的人,其實也是在尋求自身最高層次的滿足。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嗎?我們應該去感受從關愛他人中所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我們應該追求精神上的最高層次,決不能成為追名逐利、自私的物質奴隸,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仁者、心懷大愛之人。

羅乃萱女士所付出的愛,所做的義工,有些活動我也曾參與過。最大的不同,在於她每做一件事,付出了時間、精力、金錢,全身心充溢真正的快樂,認為她做了應該做的事,十分甜蜜。如果由於工作忙,有十天未做義工,她會慚愧、自責;而我,只是為了做義工而做,為成績單上有“義工時數十小時”的字出現,為由此得到好的操行……而且我並沒有由助人而快樂而甜蜜。

我深思:羅女士和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導致了對義工的認知和體驗的巨大差異。

《甜酸人生》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如何由衷關懷他人,只有懂得關懷他人,才能把愛傳遞出去。科技的進步只能拉近地球兩端的距離,而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古人的美德,相互關愛,才能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縮短、緊密。現在我理解了為甚麼有些退休老人、撿廢品老婦,會奉獻微薄的收入去幫助需要的人。這本書讓我懂得了這些“最美者”高貴純潔的心靈和偉大,也看到了自己的自私和渺小。社會需要每一個人的愛,人人都獻出一點光和熱,才能讓愛的光熱灑滿人間。

羅女士活着,是為着關愛他人;我活着,只是為我自己。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了為甚麼要關愛他人,愛人如已。

如果要問:怎麼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流淌着濃濃的愛的熱血,愛就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甚至就是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甜美的微笑,一個小小的禮讓,一句溫暖的問候……愛,就是要把巨大的熱情化作小小的水滴,從愛身邊每一個人做起。愛,就從愛身邊的人開始吧!要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文化、道德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甚至在相當意義上說,民族的復興即是文化、道德的復興。提高全民族的文化、道德素養,讓愛滋潤世間心靈,共同締造和諧社會。

 

相關附件:愛,從愛身邊的人開始……_鄭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