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組文藝類 一等奬
讀《望洋小品》有感
李杏輝
一篇好的文章,總是有自己的特色,使人讀起來覺得耳目一新,而且還能從中給人一種感同身受、歷歷在目的感覺。文章有了自己的特色,才能使讀者興味盎然,甚至百看不厭。這幾點我從《望洋小品》中找到了。
該書包含一百篇簡短的散文或隨筆。其中我較喜歡《巷的懷念》、《優點背後講,缺點當面提》、《急流勇退》、《“生命號”專車》、《傲然面對失敗》……等篇(因為實在太多,不能一一盡錄)。作者魯茂先生從自己的感想而下筆,表達出作者的豁達,對社會的不良和不公平的現象作出抨擊。他把一種高尚的使命感、負責任向讀者灌輸。同時在書中亦可看出作者對自己年華虛度而感慨萬分,對生、老、病、死的態度亦是處於泰然。語言樸素自然,不強抛書包,不會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也不會是生硬的說敎、擺出老氣橫秋的姿態,而是像朋` 友般傾訴對話,在對話中,他將自己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我們分享。雖然不是字字珠磯,但卻敎會我一些觀點,對待人生新的一面的認識和看法。
他敎會我在人生的跑道上,旣漫長又崎嶇,在生命裡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也會有很多的外來因素的影響,如果意志力薄弱一點,很可能就會一蹶不振,從而浸淫在痛苦與失敗之中,白白的虛度了寶貴的年華。我們需要的是正面認識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找出答案,這樣才會敲響成功的大門。書中曾這樣說:人可以失敗, 但不可以投降。每當自己在困境無助,在放棄與繼續之間鬥爭時,我的心中就會迴蕩着這一句說話。這是作為鞭策自己改進的動力。
同時亦感受到想成大事,就應在青少年時候開始,因為年青人最大的優勝地方就是擁有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有新鮮感、敢於嘗試的精神;而他們也不會斤斤計較得失,因為他們有的是青春。失敗了還可以從頭開始;而中年或以上的人就不可以了,對每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因為他們所作的決定或事情,不只要衡量自己的得與失,也要顧及別人。另外,假如失敗了,再來過恐怕不會有多少次機會給你了。事實就是這樣:“誰把握了時間,誰就是時間的主人。”
有一件小事,我耿耿於懷。小時候一直很喜歡繪畫,但家裡又沒有多餘的錢讓我上美術班。雖然喜歡繪畫,但卻得不到適當的輔導。假若到現在才學嗎?基礎、年齡和時間都成了一個疑問。就以種水稻為例:水稻在南方最適宜種植的時令是夏天七、八月,若果要在十二月才插秧,不但天氣寒冷,禾苗也不會快速增長,眞是旣吃力又不討好。所以對於一些學習或技能,是宜早不宜遲,應該在兒童時就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
在得到知識和認識自己的長處以後,就應以認眞踏實的態度對待人生。不要在已經變成一個兩鬢斑白的老人時,才驚嘆時不我予,讓自己留下太多空白的畫面。我們不是要做什麼偉人,但最起碼不要做出傷天害理、損害群衆利益的事。在匆匆的一生中,學會不斷耕耘和磨練。從耕耘和磨練中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和學問。從而跳出這個名與利的框框,丟去這只會計算得失的計算機。我們要將自己的一點點知識,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抱持着相同態度,我曾經唸過一篇古文,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它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能夠肯定自己,外界加給你的,無論是好是壞,已經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你怎樣看待你自己?如果心情永遠隨外界的影響起伏不定,那肯定不會是個快樂的人。眞正快樂的人即使在逆境中都會豁然開朗,決不去計較得失,這樣才能活得自信和從容。
我感謝那一段漫長等待的歲月,它敎我眞正認識了自己,認識自己應走的路。這幾點我從《望洋小品》中找到了答案。
相關附件:讀《望洋小品》有感_李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