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祖社科類 鼓勵奬
《後過渡時期的澳門青少年》讀後
蔡美玲
本書的書名是《後過渡時期的澳門青少年》作者是楊雄,是澳門基金會出版。
本書主要是講述澳門的青少年,拜中國改革開放和澳門經濟增長之賜而有機會接受良好敎育的澳門青年一代,在前所未有的政治行政過渡中也受到極大的挑戰。
一方面,青年人獲得千載難逢的機遇,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磨練目己的工作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為現實“一國兩制”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目標貢獻力量;另一方面,特殊的歷史因素,又對他們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甚至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或多或少的迷惑。
青年期,作為由未成年人轉變為成人的轉型期,正處於社會化完成的最後階段,因此歷來被看作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現代的社會是一個不斷變化、充滿挑戰的開放社會、青年人所擁有的優勢使其不可能完全順從主流文化,因而每一代的青年的社會化過程往往帶有超越和前傾的姿態。
其實,青年人個體社會化的主體選擇具有兩個特徵:
其一,總是與自己當前利益和需要緊相聯繫。青少年正處在人生十字路口,面臨升學、就業、婚戀生育等一系列青春課題,因而學業、職業、家庭是他們個體社會化首先遇到的人生選擇。
其二,總是與自己的發展遠景結合在一起,甚至為了獲得個人未來的前途,可以暫時放棄或控制眼前的誘惑。由此看來青年個體社會化是一種個人的“目標”和“過程”之間的價值選擇。青年人對當前個人目標是如何選擇的,無疑是青年個體社會化的一個較好的觀察角度。
根據本書的資料,本澳青少年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評價,具有明顯的趨中傾向。有五成青少年對自己目前生活評價作了中性回答;青少年男生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現狀、五年後自己生活品質預期以及澳門社會前途預期似乎比女生來得積極、自信和樂觀。統計顯示,家庭收入與青少年生活品質主觀評價和預期相關密切。大陸出生的本澳青少年,對生活現狀評價低於澳門出生的本澳青少年,但前者對於五年後個人、社會生活品質提高充滿信心。
從性別比較發現:澳門青少年女性擇業比較注重職業的社會聲望、經濟報酬;青少年男性擇業則比較看重職業生活給自己的所帶來的發展機會,和工作本身的體驗與價值。其實對青少年來說,選擇恰當、合適的職業,往往是決定他們跨入社會第一步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對青少年來說,消費不單單是一種物質的消費,同時還帶有明顯的精神象徵和自我表現的傾向,它構成青少年某種群體特徵的生活風格。青少年的消費能力不如成年人,因為大多數尚未獲得社會和經濟獨立,但青少年消費的一個共同特徵卻是,消費普遍強調心理價值。
從總體上看,本澳青少年消費觀還是比較樸實傳統的。認為用千元去購買時裝是值得的,比率佔二成,其中認為不值得的竟佔六成多人。
相關附件:《後過渡時期的澳門青少年》讀後_蔡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