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文藝類 三等奬
簡陋中的不簡陋──我看《簡陋劇場劇集》
胡國年
《簡陋劇場劇集》的“陋”字使我想起了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為我覺得此劇集中的“簡陋”其實很不簡單。
首先是主題思想不簡單。
主題對藝術作品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人們總渴求在欣賞一個藝術作品後能接收到鮮明的信息。縱觀劇集,《從今天起》養母從險些釀成自食其果的慘劇中,反省到要愛養女;《我的女兒》表明任何充滿愛心的事情,都能編成美麗動人的故事;《愛的音訊》更是歌頌了無私的愛;《愛情三部曲》表明要珍惜過去的愛;《紅色康乃馨》宣示只能接受眞情實意的愛;《嘉菲‧貓》以兄弟姊妹的親情替代以物質為中心的情意結;《緣份》批評了以比較法和代入法去結識異性朋友的方法;《點點燭光》宣示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愛;《媽媽好,好媽媽》和《爸爸好,好爸爸》表明了除了有愛心,還要注意與子女溝通的方式;《此情可待成追憶》的主人公“姊姊”對母親和妹妹充滿愛心,並以仁者之心寬恕了使自己終生殘廢的車禍肇事者;《小坭人》提出了“交朋友比要錢更重要”的問題……其他的《錶的故事》和《綿綿此恨》等有份量的作品,雖不是從正面寫“愛”,卻是從側面提出了愛心和信任的重要性。總的來說,“愛心”成為了劇集的基調,也是劇集的精神內涵。這個“愛心”與時下影音傳媒所宣揚的你爭我奪,血腥下流,形成強烈的反差。誰優誰劣,人們不難給予評說。文藝作品之所以有良莠之分,與其思想內涵有直接聯繫,它是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關鍵,藝術家的成功創作總會有一些標誌性的東西,而這個劇集所突出的“愛心”就是標誌,就是周樹利先生情緒的寄託,也可以說是他在劇集中完成了自己藝術靈魂的一次眞誠的亮相。
第二是藝術構思的不簡單。
戲劇一定要有矛盾衝突,小戲也應有起、承、轉、合。而這劇集的作品,都能遵循這藝術規律去展示,這些小戲雖不是情節曲折離奇,但仍有各自的衝突。如《綿綿此恨》有父與子之間,張老師和李主任之間,李主任和小明之間等的衝突;如《我的女兒》此戲的矛盾衝突,有來自角色個人的內心的,有各個角色之間的,有角色與社會現象之間的……等,而作品正是藉着這些衝突去吸引觀衆和發散啓迪的信息。
戲劇總離不開道具。道具作為戲劇演出中所需要的舞台用具,它在揭示主題,嚴密結構,推動情節發展,聯繫人物關係,刻劃心理狀態等方面,有着明顯的作用和特殊的功效。劇集中《我的女兒》的芭蕾舞鞋、枴杖和鎖匙;《紅色康乃馨》的花;《孤寒財主》的褲子;《錶的故事》中的錶和玉鈪;《嘉菲‧貓》的錢罌;《點點燭光》的燭光;《綿綿此恨》的書包;《媽媽好,好媽媽》的生日禮物──手錶;《惡有惡報》的鈔票;《此情可待成追憶》的珠鍊、輪椅;《小坭人》的工藝品、小坭人……等,它們旣沒有脫離主題,並能使劇場氣氛活躍,這正是作者匠心設計所賜。
戲劇有了矛盾總得解決。如何使矛盾突轉,歷來是劇作家所頭痛的問題。本劇集手法不少。《愛情三部曲》運用戲中戲的手法,使一對夫妻重歸於好;《嘉菲.貓》等戲是現身說法;《錶的故事》、《媽媽好,好媽媽》、《綿綿此恨》等以最後的一個“發現”去揭示一場誤會,使矛盾解決;《從今天起》、《孤寒財主》等是運用自食其苦果的手法……手法之多樣化而又不陷於說敎,可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第三是普及戲劇工作的不簡單。
“澳門的周樹利先生,以堅韌的毅力從事實况短劇的創作和演出,熱心於培養年輕的戲劇愛好者,並投身於老年人的戲劇活動”(田本相語);“它短小精悍、容易上手,不受場地、人力、物力的限制,對培養演員與擴大觀衆層面都很有好處……”(林兆明語),全集二十二個劇本共有五十二個(次)的劇社排演,有的劇本分別由四個劇社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登台。演出的場次肯定不少,欣賞的觀衆也肯定很多,這正如穆凡中先生指出的:“通過這些戲的排演,為澳門培養了一批話劇生力軍,也積累了一批推廣普羅大衆戲劇的敎材。所以我說,應該把這二十二個戲看成是周樹利近廿年來深入底層,在很艱難的條件下,努力不懈地普及戲劇活動的記錄。”
此外,作者大量運用廣州方言來寫劇本,使演員,特別是老人和學生易於記台詞,易於進入角色,易於表達。這也是周樹利先生特有的普及絕招之一。普及的工作是基礎的工作,沒有普及便沒有提高。從事普及的人是可敬的,就算一個人達到藝術家的水準,他也不該看不起他小學時的啓蒙老師。
綜上所說,《簡陋劇場劇集》“何陋之有”?
然而任何事物總不是十全十美,旣是“簡陋”,那很難與經典精品相比。此劇集中,簡陋得來也存在着戲劇矛盾衝突不夠尖銳的問題,或是有了矛盾,發展不力難成高潮。當然,也許小戲承受不了這重擔子,旣然承受不了,那又何必強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