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 社科類 一等奬 郭濟修 吳志良眼中的澳門──讀《中西交匯看澳門》

公開組社科類 一等奬

吳志良眼中的澳門──讀《中西交匯看澳門》

郭濟修


這是一雙探索的眼睛,它從東方、從西方、從澳門的方方面面進行縝密的掃描,審視着視野的一切。這就是《東西交匯看澳門》作者吳志良的眼睛。


“澳門作為中國看、世界看澳門的一扇窗口,曾經為中西文明的溝通起過重要的作用。”吳志良在書中說,因此,“從澳門看中西文明早期的碰撞和交融,不無歷史和現實的意義。”那麼,吳志良是怎麼“看”的呢?他“看”到了甚麼?在《東西交匯看澳門》一書中,作者從澳門的社會經濟、政制法律、宗敎文化,以及歷史研究等角度着眼,“看”到在東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過程中,澳門“華洋共處分治,兩個社會共存並進,其包容寬容之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澳門幾百年來就是在這樣一種“雙軌單行”或叫“一地兩制”的模式中發展。這種“澳門模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澳門獨特性吧。


可以說,吳志良的觀察敏銳,看到了澳門的特徵。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對於葡人是如何據居澳門的分析。對於葡人是如何據居澳門的,人們長期以來爭論不休,有的說是葡人借地晾曬貢物而逐漸據居澳門的,也有人說是葡人賄賂當時的中國官員而被允居留澳門的,還有人說是因葡人討伐海盜有功而被中國皇帝賜予澳門作為居留地方。而作者卻從另一角度分析葡人為什麼能據居澳門的根本原因。


他在該書《從澳門看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一文中指出,由於葡人當時在澳門“築寨立室”進行貿易,對廣東地方當局有其互利性,且明清政府一直視澳門的葡人社群為一個特殊的番坊,而葡人也在遵守明清律例的大前提下,依本國的法律和風俗習慣進行自治,與華人和平共處,甚至通婚生子,因此葡人才能夠在澳門居留下來。而上述的經濟互利性及其政治雙重效忠的靈活變動原則,正是澳門生存發展的根本。當然,葡人的中國觀變化也是原因之一。


吳志良這一看法確是眼光獨到,觀點新穎。試想,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如果葡人不是也遵守當時的中國法律,雙重效忠,與華人和平相處,葡人不管是以何種方式據居澳門的,相信都不可能長久的。


對於有不同傳統文化的澳門的華人與東來的葡人是如何共處的,吳志良在書中也有精彩的論述,他指出,在澳門,原有的中國傳統和後來的葡萄牙傳統共存並進,在宗敎和家族這兩個突出表現傳統的元素上,明顯可以看出其衝突和交融,而結果是兩者都變得更包容、更寬宏。他更看到將來的澳門社會。他指出,中葡聯合聲明簽訂後,澳門社會加速了轉型步伐。根據“一國兩制”大原則,源於葡萄牙的政治體制將本地化,源於中葡兩種文化傳統的兩種社會中心也將逐漸合而為一。他預料,以澳門傳統與現代相糅合、中西價值交融的獨特歷史發展過程,澳門社會轉型的過渡將是自然平和,不會有劇烈的社會震盪。他樂觀地指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成功接軌,將是“澳門模式”的另一貢獻。


《東西交匯看澳門》一書收錄了吳志良的三十篇文章, 記錄了他那雙探索的眼睛所看到的澳門,以及澳門的華人和葡人以多元且和諧的思維方式融合共存的社會發展過程。也許你會不同意他的某些看法,但相信會認同他的探索精神,並從書中得到啓發。


相關附件:吳志良眼中的澳門──讀《東西交匯看澳門》_郭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