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組文藝類 三等奬
以李觀鼎的詩評來評李觀鼎的詩
胡國年
在澳門能評詩能作詩的“兩棲”詩人並不多,因為評論和創作是兩碼事。前者靠理性和邏輯的判斷,後者靠形象和哲理的思維。擅長評論不一定擅長創作,擅長創作的不一定擅長評論。倘若某君在評論時說三道四,但他的大作卻不三不四,那不令人掩口而笑才怪呢!能評能作,“珠聯璧合”,可誘人啊!
李觀鼎在《澳門筆匯》第十二期有文章:“說‘三’道‘四’──第二屆澳門文學奬參評劄記”。那是他以詩歌組評委身份在頒奬會上的發言。文中他說了不少,也道了不少。筆者覺得其內有理論,有評鑑,對創作有指導的意義。但他寫的詩又如何呢?在《澳門日報》的副刊裡我們會讀到他的短詩,後來結集出了《滴水集》,然而影響較大的,筆者認為是長詩《這一天,蓮花在午夜熠熠開放──寫在澳門回歸祖國的前夕》。這詩除了在《澳門日報》整版地刊登之外,還印成單行本在回歸的喜日裡在濠江流傳。
詩的第一節將“這一天,蓮花將在午夜熠熠開放”喻作一系列的意象;小城初綻的“笑靨”,媽港長夜“曙色”,苦難澳門街流溢的“神彩”,受盡恥辱的澳門人高唱的“歡樂”。接着討人把視角提升,鋪展另一個層次的意象:海外遊子“飛向故土的裙裾”,五星紅旗“亮麗光影的反射”,濠江兒女“親吻母親的紅唇”,千萬顆紅心“獻給祖國的聖火”。這八個意象旣有小城、媽港、街道和人──從空間之層層遞進、從物到人的多角度,又有遊子、五星紅旗、親吻母親和獻出聖火──一個個血肉相連的蒙太奇鏡頭的多側面,並不晦澀艱深,能令人明瞭,能令人聯想,能令人有機地組合,絕非是無理可喻的意象的任意拼湊,更不是無序可依的詞語的胡亂堆砌,一下了將讀者的心與作者的心拉近,產生共鳴,共同沐浴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
李觀鼎在他的詩評中很欣賞被稱為“生活流詩”於近年來的湧現,他强調好的“生活流詩”是:“言說平易而不流於膚淺,詩意凸顯而不失之羅列,揚棄艱深晦澀卻又追求象徵技法之暗示效果,着意眞實寫照卻又力避傳統方式之簡單回歸”。筆者以為以上第一節的詩文做到了,而且很棒,令筆者一讀就手不釋卷。
詩的第二節是寫“澳門的記憶漂浮在時間的悲愴上”。一系列飽含着情感的意象又闖入讀者的視野:殘月,淚河,思鄉的船,炮台威壓着千門萬戶,筆管滴不盡苦澀的字,包青天斷不了冤案,關二哥擋不住西洋火炮,青龍偃刀放過了兇頑,女媧補不了情天,觀音菩薩腳印見不出人的歸途……在這,不難看出作者注意了生活現象的描寫,注重了親近平易的傳達,它並不直接訴說原旨,而是於素樸的描繪中給讀者提供感受和體驗的依據。尤其是詩句中較厚重的歷史感更勾起澳門人對本土滄桑之回顧,並震之情油然而生。這一節詩也實踐了作者的詩論,筆者對此還是叫好的。
詩的第三節謳歌了澳門四百多年中的民族英雄,裡面雖有一幅幅不同畫面的意象,然而其風彩比不上第一節和第二節,有如嚼口香糖到了尾聲的滋味,類似他在詩論中所批評的:“意象和意象放射的弱化”。
再讀到第四節,有的詩行像變了性似的:“我們尊敬賈梅士 尊敬他送來精美詩集 連同詩行間的深情吟哦中的摯意”,“我們感謝飛南第 感謝他創辦《鏡海叢報》連同他對孫中山的熱心支持對辛亥革命的熱列期許”。這些詩句詩旨是明確的,是歌頌中葡人民的友誼,但詩味又有多少呢?這是否如他所批評的:“暗示和隱喻功能的貧乏,求新和創新意志的鬆懈”呢?
幸好,第五節和第六節湧現了不少“陌生”的意象,如:“這一天,午夜零時 四十萬兒女要回家了 思念鋪成的 漫漫長路啊 已近終點”;“歷史贈予的 小城花季啊 含苞待放”;“祖國敞開懷抱迎接兒女 我們披星戴月撲向母親”;“億萬雙眼睛 對準了濠鏡聚焦”;尤其是“要是那位身量不高的老人能來呀 他準得去 聽聽‘燈塔松濤’ 看看‘媽閣紫煙’ 踏踏‘鏡海長虹’”;還有“眞正的早晨即將開始 祖國啊 請看我們堅定的腳步 矯健的身形”(看到這裡,令筆者情不自禁地大聲朗誦起來!)
大量的詩句是感人的,這眞的實踐了李觀鼎在詩評中所說的“為詩之道,乃在‘眞’、‘新’二字,沒有眞情實感、眞知灼見的執着,沒有新意妙旨、新情異趣的蘄求,是斷難寫出那足以稱為‘詩’ 的詩作來。”
以李觀鼎的詩評來評李觀鼎的詩,筆者的感受是:一、可以從他的詩作中的佳品和行貨中來加深對他的詩論的認識,因為有實例的借鑑總比純理論的鋪陳來得具體和易於理解;二、使筆者領悟到他的詩論不是從哪裡抄的,而是從他自己的創作實踐中總結而來,是他實力的顯示,是他體驗的升華;三、他有“珠聯璧合”的勇氣,他有這勇氣就會在實踐的錘煉中不斷地日臻完善,以攀登更高的文學新境界。
相關附件:以李觀鼎的詩來評李觀鼎的的詩_胡國年